也許很少有人注意到,廣東官方承認的專業鎮的主管部門是科技部門。在2008年出臺的《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管理辦法》中提出,“專業鎮是指經省科技主管部門認定的,以鎮(區)為基本地理單元、主導產業相對集中、經濟規模、專業化配套協作程度較高的新型經濟形態,是集群經濟在廣東的基本形式。”
“技術含量”與專業鎮的命運緊密相聯。上世紀是佛山專業鎮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無疑也是其產業技術含量領先國內的時代。但回溯這些技術的來源,往往要追溯至來自香港乃至國外的產業投資轉移。此后隨著國內各地優勢此消彼長,大規模、低門檻而高水平的技術轉移不復在珠三角出現。公眾矚目的新產業、新技術往往都是隨外來大項目出現,而在佛山的專業鎮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企業群體,研發活動總體上以跟蹤模仿為主,并沒有在此期間形成科技研發的普遍生態和氛圍。
要改變這種狀態,必須重新審視專業鎮的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在科技副鎮長們的工作中,很多向本地輸入創新資源的措施受到歡迎。審視這些措施,不應僅看到他們對創新資源的整合,更要看到相應的財政投入支持。特別是專業鎮企業群體所渴望的科技服務平臺、服務類企業、基金機構,更依賴政府的決策、協調和資金扶持。
科技鎮長團的制度不難固化,江蘇從2008年至今已有六批科技鎮長們到各地赴任。而真正的考驗在于,在有專業科技人士起到橋梁作用,打破各種隔膜、進行創新資源整合的同時,鎮街是否能保持持續的新鮮感和力度,向科技服務體系進行有力投入?
面對中小企業為主的專業鎮經濟結構,期待企業自發形成創新體系,在過去的歷史中已經被證明是一種空想;也許留給其中部分企業的時間,已經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