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通過約會洽談商務,一切順利時就會訂立契約。契約就是要告訴對方,他應該干什么,怎么做才能符合要求。西方人訂立契約的目的就是為了鎖定資源,這一點和中國不同,我們中國人往往是靠關系鎖定資源。但是,關系往往是建立在人們感情基礎上,感情具有多變性,因此這種鎖定關系的方式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西方管理學通過契約鎖定資源,則是一種穩定的、長期的利益鎖定方式。鎖定雙方的利益,有利于我們的事業保持一定的持續性。
雙方要達成契約需要發揮彼此的談判能力。談判在中國是討價還價,但在西方不是。談就是把你的想法說出來;判就是判斷,就是了解對方的想法。這兩個合起來才能夠使雙方走到一起,才能夠把契約變成合同。所謂合同,就是經由契約把彼此合在一起,雙方都同意了叫合同。只有有了合同以后,才可以分工。
中國人沒有談判能力,對方怎么想的,你自己琢磨。所以中國人彼此只能做幫手,只能做助手,好一點的頂多叫左膀右臂。中國從一把手開始的管理都沒有經過管理學的這個凈化,所以說我們很多人現在學管理學,其實是在做文化的提升。
西方人找到了利用合同來約束協議雙方的方法,就好比找到了水管與水管相連接的管箍。合同就是管箍,談判就是螺絲。有了管箍,水管才能一節接一節,越接越長。中國人沒有談判能力,沒有合同意識,至多有個君子協定。這差不多就相當于在需要管箍的地方弄個塑料布粘一下。水壓稍微一大,塑料布就被“呲”掉了。合同一定會把彼此雙方牢牢固定在一起。為了避免管箍處漏水,還需要用一些膠水之類的粘合劑把它固化起來,這就是法律。
這就是我們學習西方管理方法的價值所在。把這種方法在我們的企業管理中加以運用,你會發現這種力量非常強大,你的管理會別有洞天。
盤點了企業內部資源外,我們還需要對企業生產力、營銷力、盈利力、財務收益力、發展力、營運力等進行系統評估,對各部分的關鍵要素進行評分,并同行業先進企業、區域先進企業對比,明晰企業的競爭優勢所在,明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并著力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要評估企業現有能力狀況。
在資源和能力方面,企業不大可能全部優秀,擁有程度會有不同,因而評估過程中我們要分清企業的優勢劣勢,并做出相應的改善應對之策,以此來確定各資源能力對企業戰略規劃的支持,為下一步的企業戰略規劃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