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幾個在校大學生在宿舍打游戲的時候餓了。他們打電話叫外賣,但送來的飯菜口味很糟糕。于是,他們合計了一晚,打算成立訂餐服務公司。這家公司就是現在中國最大的020網上訂餐平臺“餓了嗎”。
2009年4月,通過一年的客戶積累,“餓了么”網站正式上線。同年9月,推出餐廳運營一體化解決方案。到10月,日均訂單突破1000單。
2010年5月,網站2.0版本上線,網站性能有了極大的提高。同年11月,手機網頁訂餐平臺上線。
2011年5月,年交易額突破2000萬。同年7 月成立北京分公司、杭州分公司。年底,日均交易額突破10000單,成為中國最大的訂餐網站。
2012年3月,成立廣州分公司、天津分公司,團隊規模達到100人。同年9月成功推出在線支付功能和餐廳超級結算系統,形成網上訂餐閉環。年底,日交易額突破300萬,團隊規模達到200人。
2013年3月開始,相繼在國內成立多家分公司。11月完成2500萬美元C輪融資,領投方為紅杉資本,其A輪投資方金沙江創投、B輪投資方經緯創投跟投。
2014年5月,餓了么獲得大眾點評8000萬美元投資,兩者成為度戰略合作伙伴。9月,公司員工超過2000人,在線訂餐服務已覆蓋全國近200個城市,用戶量1000萬,加盟餐廳近18萬家,日均訂單超過100萬單。
2015年1月,餓了么完成E輪融資,獲中信產業基金、騰訊、京東、大眾點評、紅杉資本聯合投資3.5億美元。
外賣領域競爭的殘酷程度,絕對不低于打車軟件。一輪輪的補貼結束后,留下來的往往是產品體驗最好、品牌影響力最大的打車軟件。外賣領域同樣如此,當餓了嗎、美團、百度和淘點點的燒錢補貼結束后,用戶訂餐時第一個想到的APP就是最后的勝者。
餓了嗎雖然發展很快,但也面臨著殘酷的競爭。2014年美團加入競爭,此外還有百度的百度外賣,阿里巴巴發布了移動餐飲服務平臺“淘點點”。
百度和阿里的外賣業務是為了借助高頻應用,推廣自己的支付體系,外賣只是他們整個O2O戰略的一小快。而餓了么和美團則希望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因此對他們來說競爭失敗就意味著出局。
2015年,外賣領域的營銷模式仍然是一輪接一輪的補貼轟炸。阿里、百度互聯網巨頭正在開啟瘋狂的補貼戰。補貼大戰不跟進就白白錯失了用戶黃金增長期,而跟進則意味著大量的砸錢。餓了么去年公布每日100萬單,按期公布的補貼額度算,如果巨額補貼繼續開打,平均每月將支出約1.5億人民幣。而餓了嗎自從請跑男當紅笑星王祖藍代言后,用戶數量猛增,按照現在的用戶數量,數額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餓了么營銷副總裁徐大鈞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作為成立7年的互聯網外賣品牌,有不同的成長階段,初期主要是做原始積累——餐廳、用戶和產品的更新。現在競爭者進場,無論從產品還是服務的角度講都非常同質化,這也造成了用戶對外賣的品牌感覺模糊。并且,很多消費者對于外賣的印象并不高檔,所以今年我們決定做一次品牌升級。”
競爭越來越激烈,餓了么意識到不能再通過簡單發放補貼的粗暴方式來運作了,而是希望給用戶們一些新的體驗,獲得更多用戶認可,因此,盡管補貼戰還沒有結束,餓了么已經開始了新的布局。
餓了么有了新的定位,口號從“叫外賣,上餓了么”變成了“和你一起拼”。徐大鈞說:“我們發現很多消費者叫外賣并不是因為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沒有時間。學生拼學業和就業,白領拼事業,還有很多人在拼創業。這是一個全民一起拼的時代,餐飲界的競爭要拼,餓了么也在和競爭者們拼,所以我們用‘拼’這個字作為關鍵字,希望陪伴我們的用戶和商戶,這樣的傳遞更加走心。”
易觀智庫發布《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報告》,餓了么以40.07%的整體市場占有率居首位,App以754.8萬的季度活躍人數領先其他平臺。
本地生活服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餓了么正在努力主導產品擺脫“接單渠道”這一角色,希望把品牌滲透到用戶的全部生活場景中,把周邊的商品和服務送上門。
餓了嗎相關非責人表示,餓了么將逐漸與麥當勞、百事可樂、炫邁口香糖、迪士尼等展開合作,把傳統快消同互聯網及泛娛樂行業和餐飲行業的品牌資源整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