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首先研究目標體系,然后是進行階段劃分,這跟西方修路確定好方向后,要劃分路段是一樣的。
縱觀當代中國企業的發展史,我們會看到,企業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每一個時期的企業都帶有那個時代的階段性特征。具體到每個企業來說,企業的成長也具有階段性。研究企業發展戰略就是確定企業的發展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重點任務,明確每個階段要占有的資源,然后根據不同的階段制訂不同的發展戰略。
孔子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距。他的智慧在于他把自己的一生劃分成了七個階段,每個階段做不同的事情,對自己提不同的要求。其實,企業發展的過程和人的成長過程有類似之處。首先,剛出生來要有立足之地;之后要成長,要做成點有價值的事;之后還要保持生命的長久。
企業從弱不禁風的幼苗成長為蓊蓊郁郁的大樹,需要經歷許多風吹雨打,這就是成長的階段性。用成長思維來看,任何一個企業發展都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解決生存問題;第二個階段解決發展問題;第三個階段解決管理問題,尋求企業的長遠發展。
企業的生存階段需要具備三個條件:老板優秀,產品有特點,營銷做到位。這樣的企業才能創業之初找到立足之地。一個企業不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就不要研究戰略,也不要研究管理,當務之急是研究產品怎么造出來,東西怎么賣出去。
生存問題解決了,企業才能進入發展階段。在發展階段,企業要建立績效考核體系、目標分解體系、內部管理體系、流程體系,與只對應的是企業要建立內部的業務規劃系統、績效考核系統、薪酬系統、風險管理系統、組織架構系統、崗位系統等,解決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績效管理、戰略管理等問題。
各種體系建立起來了,企業的根基扎穩了,就會進入擴張階段。擴張階段要解決品牌怎么運作,資本怎么運作,商業模式怎么構建,企業文化怎么發揮作用等問題。其實,企業擴張期主要干四件事:樹立品牌,然后和資本對接;構建商業模式,然后和企業文化對接。
經歷這些階段以后,企業發展就成熟了。這個時候怎么辦?企業有了資本以后可以切入新的行業進行轉型。像日本很多企業,比如松下早期叫照明廠,是做燈泡的;豐田最早是做紡織機的,最后都成功轉型。這說明企業需要和時代接軌,適者生存,不懂得這一點就會被時代淘汰。
這種根據企業的發展階段看待企業的成長過程,看待企業成長中遇到的問題的思維方式,就是成長思維。成長思維決定著企業怎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