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思維考慮的是研究未來企業將要擔任什么角色,在社會扮演什么角色,為誰服務,這就是使命感,使命觀。企業發展戰略中常常會提到公司的使命是什么,使命就是明白自己要為誰服務。一個母親的使命就是把孩子培養大,企業的使命是什么呢?使命跟產業鏈有關系,它研究產業之間的關系,你是為哪個行業服務的?就像一個人要明白20歲時應扮演什么角色、40歲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未來60歲以后要擔任什么角色一樣。一個建設型企業,也要考慮未來在社會扮演什么角色,是一個施工者的角色,還是一個綜合平臺的建立角色,還是一個社會資源整合角色,還是其他什么樣的角色。要研究未來的角色。
研究好未來的角色之后,還要研究角色背后的資源支撐,研究要扮演這樣的角色需要什么能力支撐,另外還要研究社會的接受程度,就像一個京劇演員突然變身為流行歌曲歌手一樣,要看一下市場能否接受。比如,有些企業是生產洗發水的,后來也涉足飲用水行業,人們就感到不好接受,喝著飲用水就會想到他們洗發水的味道。而有些企業,原來生產方便面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噴噴香的味道,現在生產飲用水水到渠成,人們喝著這些水還能感覺到香噴噴的味道。因此,轉型,未來扮演什么角色還要考慮這一點,是自己擅長的,市場也能接受的,也就是未來的社會允許我們怎么生存。按照目前這樣走下去,未來的項目在哪里?我們的后代員工如何生存?要把這些大方向搞清楚。
當然,長遠思維也會隨著階段性目標的實現而加以調整。比如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政策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后來是共同富裕奔小康,現在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不強調GDP了,而是要注重未來,綜合發展,健康運行,這就是長遠思維。要實現這樣的長遠目標就需要我們的企業暫時忍耐一下,放棄眼前的利益。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要“推遲滿足”,暫時忍耐一下當時的欲望,等待一個更大的滿足。
美國斯坦福大學有位心理學家在1960年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讓研究人員把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帶到房間中玩耍,分別把糖果和按鈴放在他們面前。接著,研究人員說有事需離開房間一會兒,如果孩子們能等到他回來可以得到很多糖果。但如果不想等他也可以按鈴,那么只能得到一顆糖果。有的孩子耐心地整整等了20分鐘,最后得到了許多糖果。有一些性格比較急躁的,研究人員才走幾秒鐘便按鈴,最后只得到了一塊糖果。
這些得到更多糖果的孩子就是具備一定的長遠思維的人。讓他們等待漫長的20分鐘得到更多的糖果是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暫時忍耐一下目前的欲望,會有一個更大的滿足等著你。對于企業發展來說,暫時的忍痛割愛也會換來長久的大利益。假如更多的糖果就是你的核心資源,這些核心資源的獲得需要長期性,資源的積累需要長期性,因此才需要長遠思維,不能沖動行事。所以說企業發展的遠景、愿景背后反映出的是企業領導們的價值觀,他們有沒有把企業做強做大的愿望和能力。如果他們沒有相當的耐心、沒有一種意愿來發展這個企業,像那些只忍耐幾秒鐘便按鈴的孩子一樣迫不及待,最后得到的只能是可憐的一塊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