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天安門廣場鳥瞰
北京作為國都由來已久,下面是北京歷史簡明年表:
公元前約70萬年北京地區出現“北京猿人”
公元前約1027年周封召公于燕。北京出現城池
公元前226年秦滅燕,占薊城
公元350年前燕攻入薊城并定為首都
公元756年安祿山稱大燕皇帝,以范陽為燕京
公元911年劉守光稱大燕皇帝,以薊城為都城
公元938年遼升幽州為南京(陪都)
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遷都燕京,改稱中都
公元1215年蒙古軍攻占中都
公元前1272年元改中都為大都,由上都遷鼎大都
公元1285年元大都城基本建成
公元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改大都路為北平府
公元1403年明升北平為北京
公元1406年明下詔升都北京
公元1407年明始建北京城池,宮殿,壇廟
公元1420年北京營建完工
公元1421年明正式遷都北京
公元1564年明修成北京外城
公元1644年清遷都北京
公元1912年清宣統帝退位
公元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沿用北平一名
公元1937年日本軍占領北京
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定都北京
從表中我們發現北京公元前350年就已經是國都了,從此開始了它京都、國都、首都的滄桑歷史,沒有那一個城市象北京這樣具有悠久的“都”史。那么這是為什么呢?
統治者們為什么看中這塊土地呢?
北京西部是太行山脈,西北是燕山山脈,東北有山海關,這些山脈大都在千米以上。東有渤海,南有黃河,中間是河北平原。形成背有燕山屏障,前有水系明堂的最佳格局。從戰略意義上講,北京可以憑居庸關、山海關北控漠北,虎視江淮。蘇軾有詩云:“燕山如長蛇,千里限夷漢。首沖西山麓,尾掛東海岸。”
朱熹精通堪輿,他向皇帝薦言:“冀州好風水,云中之山,來龍也;岱岳,青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元代定都北京也是因為忽必烈認為“地扼襟喉趨朔漠,天留鎖鑰枕雄關”。巴圖魯建議說:“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華之所,非燕不可。
明初,朱元璋攻下大都,本想建都北京,但因忌諱元朝的亡國之氣,才改在南京。后來發現還是北京最好,所以于1604年定都北京。
清軍入關取代明朝,毅然以北京為都,統治200年。
一九四八年三月下旬,毛澤東從山西五臺山轉到河北西柏坡,一路上不止一次地想起明朝的遷都問題。明朝朱元璋建國定都在南京,傳到朱棣的時候,遷都北平,這一政治中心的變化,對全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均發生了積極的影響。
新中國的首都建在哪里呢?一九四九年元旦剛過,王稼祥建議說“依我看,現在國民黨的首都南京,雖然自稱虎踞龍盤,地理險要,但是只要翻開歷史就會知道,凡建都金陵的王朝,包括國民黨都是短命的,我們定都,當然不能選在南京。西安,太偏西。現在中國的疆域不是秦漢隋唐時代了,那時長城就是邊境線,現在長城橫臥于中國的腹地,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點。特別從經濟的角度看,東部沿海和江南具有明顯的優勢,是經濟中心,這樣一來,選西安為都也不適合。黃河沿岸的開封、洛陽等古都,因中原經濟落后,而且這種局面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觀的,加之交通以及黃河的水患等問題,也失去了作為京都的地位。” 首都最理想的地點是北平。北平位于沿海地區,屬于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謂今日中國的命脈之所在。同時它靠近蘇蒙,無戰爭之優,雖然離海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師震動。此外,北平是明清兩代五百年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樂意接受。考慮到這些有利條件,我的意見,我們政府的首都,應選在北平。”
毛澤東聽完,甚感欣慰,笑著說:“稼祥,你的分析,正合我意。看來,我們的首都,就定在北平了。在毛、王上述談話不久,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中共便與傅作義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北平宣告和平解放,毛澤東隨即率領中央機關進駐北平。
——北京風水師、風水術數學傳人陳益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