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事件”的本質是“發生的事情(athing that happens)”,似乎并不確切。試想,我在這里敲擊鍵盤,我喉嚨癢干咳了幾聲,庭院前面的小徑上有人經過,一輛車從校門口經過,窗前的小樹在隨風搖擺,鳥兒在枝頭鳴叫……這些都是發生的事情,但它們是事件嗎?
因此,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都強調了“重要的,不平常的”。比如在《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中,Event被解釋為:a thing that happens, especially sthimportant。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事件的解釋為:歷史上或社會上發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
這是毫無疑問的,“發生的事情”,再加上“重要的、不平常的”,它肯定是個事件。比如西安事變、911事件、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奧斯卡頒獎晚會、三亞世界小姐總決賽、國家主席訪問美國、博鰲論壇、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這些都是事件,它們之所以成為事件是因為它們是“發生的事情,并且是重要的、不平常的事情”。
問題在于,一件事算不算“重要的”“不平常的”,這誰說得算?到底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平常”才算得上是事件?在這個程度上有沒有一個閥值,規定程度高的就是事件,而程度低的就不是事件?還是就像模糊集合一樣,我們根本無法說出多少頭發以下的才算是禿子,多大年齡以下的才算是青年人?這里涉及的程度又如何度量呢?
“客觀上的發生”“主觀上的意識”,這是我在以前講過的事件的要件。因此,一件事算不算“重要的”“不平常的”,它是人的意識決定的。到底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平常”才算得上是事件?這個程度的度量,我們可以用“關注度”來表達。或者,我們可以改變一下口吻,事件的本質就是關注(但這并不意味著任何關注都是事件,只是說,事件在本質上是關注)。為什么使用“關注”這個詞呢?因為它是一個及物動詞,它必須有關注的主體,也必須有關注的客體。關注的客體表達了“客觀上的發生”,關注的主體表達了“主觀上的意識”,關注本身表達了“重要的、不平常的”。
“關注”并非我的獨創,在《Longman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中, 對Event的解釋為INTERESTING/EXCITING[C] : something that happens, especially something important, interesting orunusual. 在這個解釋中,不僅使用了“重要的(important)”“不平常的(unusual)”,還用了“interesting”一詞,而interesting 的本意就是arousing or holding the attention。
“事件的本質就是關注”。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由此可以把事件所涉及的要件完整地展開。
1.關注的客體,即關注什么?關注的客體即為“發生的事情”。問題在于,“發生的事情”的邊界是什么?也就是說,我們所關注的事件,其框架或輪廓是什么?這可以求助于event的另一種解釋,在Dictionary.com上,Event的解釋為:Something that occurs in a certain place during a particularinterval of time. 《21世紀大英漢詞典》, Event的解釋為:在特定的時間里在某地發生的事情。因此,事件的框架就是時間、地點、發生的事情。但哲學上對此有不同的解釋。Jaegwon Kim認為一個建構的事件包括三個方面:對象、屬性、時間,并用[x, P, t]來表示一個事件。
2. 關注的主體,即誰來關注?關注的主體即為“關注者”或者說“對誰來說,這是個事件”。這仍然是一個問題,“關注者”的邊界如何確定?或者說,有多少人關注了,關注的多深才算是事件?亦或是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問題,因為“對誰來說,這是個事件”本身就決定著事件是“個體意識”而非“集體意識”?
3. 關注的原因,即為什么關注?關注的原因是關注者與發生的事件之間的聯系。它的意思在于“對于我來說,它為什么是個事兒?”它可能源于“因為大家都在關注,因此我也要關注”的羊群效應,也可能因為事件與自身存在重要利害關系,亦可能是出于好奇、權威、娛樂、同情等不同的因素。其關鍵在于:“影響”了自己。
當用“關注”一詞來解釋“事件”時,很多概念就會變得更加清晰。
事件營銷:制造事件,意在引起消費者或公眾對企業、產品或品牌的關注。因此,進行事件營銷時,要考慮好三個方面:一是制造或利用什么樣的事件?二是引起哪些人的關注?三是這些人為什么要關注這個事件?
事件旅游:以事件作為旅游吸引物吸引旅游者或公眾對旅游目的地的關注。同樣考慮好這三個方面:一是制造或利用什么樣的事件?二是引起哪些人的關注?三是這些人為什么要關注這個事件?
事件經濟:利用事件吸引人們關注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相似的概念是眼球經濟、注意力經濟。
事件產業:作為“關注”,它似乎并不能形成產業。
事件管理:即對“關注的客體-發生”、“關注的主體-關注者”“關注的原因-影響”進行管理。
節事,即節慶和事件,是為Festival and Event的中文譯法。將節慶和事件并列,在于強調節慶是一種事件,強調的是置身“事”外的關注。當我們看見“節事”一詞時,聯想更多的是節慶。(以后我還會解讀:節慶和事件,節慶和活動,這兩種譯法有何不同的中文含義)
會事,即會議和事件,是為Convention and Event, 或Meeting andEvent,或Conference and Event的中文譯法,將會議和事件并列,其在于強調會議是一種事件,是把會議當作關注的對象。但此種譯法并不常見。
展事,即展覽和事件,是為Exhibition and Event的中文譯法,將展覽和事件并列,其在于強調展覽會是一種事件,是把展覽會當作關注的對象。此種設法亦不多見。
賽事,是為SportEvents的中文譯法。將其譯為“賽事”,強調了體育活動的事件性,即關注性。
可以說,“事件”是一個傳播學的詞匯,由其可以產生很多待研究的問題,在此不一一綴述。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詳細談一下“計劃的活動”。
“活動策劃家”是國內首家探尋活動、活動管理、活動經濟的本質的微信公眾本臺,活動知識傳播與活動科學管理的推進平臺,以規范活動和活動管理知識,推進活動科學管理和產業化為宗旨。包括活動文化、活動產業、活動經濟、活動管理、活動旅游、活動策劃、活動營銷、活動點評、活動教育、活動研究、活動案例、品牌管理等。歡迎活動人、會展人、公關人、廣告人、文體人、營銷人等關注并推廣本微信公眾號。
【分享朋友圈】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發送
【查看歷史記錄】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查看歷史記錄
【關注本平臺】1.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關注 2.通訊錄->右上角+ ->查找公眾號“活動策劃家”或“eventplanners”->關注 3.掃描或長按以下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