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生存并非僅僅適用于弱者。之所以給人此種印象,原因是弱者更容易成為“適者”。而強者更傾向于超越自我,甚至超越常識。2008年之后,美國與中國各自的狀況,可能有助于說明一些問題。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在某種意義可以說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戰略發展空間的危機。美國所面臨的金融危機和中國所面臨的經濟困難,其本質區別是美國經濟是由于缺乏戰略縱深,沒有戰略回旋空間,被迫進行冒險式創新所致;中國是沒有充分利用世界經濟格局釋放給我們的戰略縱深,一時空間過小所致。
如果把全球產業鏈比做一條巨龍,那么,美國是“大龍頭”,中國是“大龍尾”。在“美國→日本(德)→韓國(四小龍)→中國(新興國家)”的世界產業階梯格局中,美國的“后路”已經被日本、韓國和中國“斬斷”,“被迫”走在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的懸崖邊上,甚至走向了虛擬經濟。可以說,不這樣做也無其他路可走。美國的技術創新創造了“硅谷奇跡”,也衍生了“硅谷泡沫”;金融創新創造了“華爾街奇跡”,也衍生了“華爾街泡沫”。
中國經濟從發達國家最不愿做的“世界工廠”起步,卻絕處逢生。但如果滿足于偏安全球經濟體系的一隅,仍然沒有戰略回旋空間,別國的危機很容易轉嫁過來。因此,金融危機恰恰是中國企業走向更廣闊的上游空間的機遇。
美國主動放棄了以電視機為代表的家電行業,從而正式把“電子王國”的桂冠讓給了日本。而在我們眼皮子底下,我們可以十分真切地了解到,美國實在不愿意丟掉汽車工業,但從目前的情勢看,這大概已經由不得美國人。美國政府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是否應該救汽車業”,而是“是否還應該保留制造業”。汽車業的衰退意味著美國民用制造業最后一顆火種的熄滅。作為美國一百年來的標志性產業,汽車業已經成為美國的象征產業。汽車業的衰弱將斬斷美國經濟與民用制造業的最后一縷聯系,而美國徹底遠離民用制造業也將使美國的經濟戰略回旋空間更加狹小。這是美國經濟在全球產業鏈的生存空間決定的。
日本雖然還在勉強維持著電視機的生產,但是規模已經和往日不能相比,20世紀90年代初還在日本國內擁有40個工廠的索尼,現在只有23個工廠,扣除零件生產之外,其中總裝廠只有7個。索尼已經轉為“沒有工廠的經營”,電視機的委托生產比例,在2011年已經超過了一半。
不管什么原因,反正日本既不缺技術,也不缺品牌,所缺的就是適銷對路的產品。不管經濟基礎多么強大,品牌多么著名,產品不爭氣誰也沒脾氣。
你不能說是中國的低價產品干掉了日本家電,事實上是韓國的電子產品搶走了日本產品的風頭。更加知名和強大的日本企業為什么干不過韓國企業?低價的中國產品為什么也干不過韓國產品?其中的原因,就耐人尋味了。
汽車強國經營模式失敗、缺乏創新,并且在節能、降低成本等新技術應用方面落伍,以至于汽車巨頭連年長期虧損;擁有電子王國桂冠的日本,那些有強大設計和制造能力,曾經創出過“隨身聽”的電子廠家居然一直拿不出一款能夠在全球暢銷的手機。不管怎么樣,由于日本弄出一套手機標準,總算還能夠勉強主導國內市場。但是在蘋果公司的iphone上市之后,日本手機立即崩潰,現在日本市場上智能手機的60%以上是進口的iphone。這些現象雖然從營銷角度很容易解釋,但也僅僅是表象,不足以說明問題。
在國際上,從歷史的長河看,曾經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幾乎無一幸免,衰落了。與此同時,絕大多數曾經優秀,甚至曾經不可一世的企業,也相繼衰落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時間上如此集中,在范圍上如此廣泛。
無論是對于中國或者是中國企業,這都是一個機會絕佳的時代。
除極個別外,發達國家都遇到了十分棘手的內部問題。除非我們自己不爭氣,對于中國的最終崛起,它們由不以為然到壓制,到惱羞成怒,現在則已經是不得不考慮如何共處的問題了。
與此同時,大批曾經在全球盛極一時的知名公司,在新的國際市場環境中逐步式微。高不成,低不就;上不去,下不來。尤其是那些曾經在我們看來高不可攀的美日企業,要么轟然倒下,要么長期低迷。
世界在爬坡,中國在過坎。
在競爭和較量中,總會有強勢者和弱勢者,但這些并非影響最終結果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中國企業能夠深切體察國際國內市場上的戰略機會、機遇,繼續堅持草根精神,積極進取,堅忍不拔,一定能夠在全球市場的新一輪整合中,整體性地脫穎而出。
至于原因,可能僅僅因為我們擁有海量人口、海量國內市場,擁有最長的產業鏈,擁有最完善的制造基礎。可能也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理論能夠解釋中國的發展和中國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