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需要“新改良主義” ---中國企業家一、改進,改善與改良:中國人進步的內在動力是什么?
四月中旬,我去日本豐田參觀考察了八天,感慨很多。豐田模式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叫改善,或者叫“改善魂”。我問同行的豐田專家,為什么不叫改進,叫改善?日本專家很嚴肅地回答說:改進是西方管理的詞,是針對事的,事情有進步叫“改進”,而人有進步,得到他人的尊敬,獲得內心的凈化與提升,叫“改善”。所以,改善是“魂”,是一個人對自己生命價值追求的體現,當解決“問題”變成了行“善”,動力自然就解決了。
中國企業家》寫的專稿 中國 我在美國公司工作過,也在美國商學院學習過,的確,美國公司對問題的態度是“就事論事”,把人與事分開。而且不怎么相信人的自覺性,更多相信組織與制度的監督。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歐美管理體系更多是在基督教文化,或者叫新教倫理環境下誕生的,而基督教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人生而有罪。“贖罪”的方式就是就事論事的“改進”或“改革”。
那么中國人是什么?我想應當是“改良”nbsp; &nb—我們不太相信人與上帝之間的“贖罪”,也不太在意人與人之間的“善”,但我們在意個人內心的“良心”,所以,中國人把進步描述為“改良”—可以從“五四”學到什么? &解決問題,向上改進,說明的是一個人“良知”的提升,所以,中國人喜歡講“憑良心做事”。事情做錯了,個人感到最難受的,就是“良心不安”。在這種邏輯下,改正錯誤,或者把事情做得更好,自然出發點就是“對得起良心”!
可以從“五四”學到什么? &
中國企業家》寫的專稿 中國二、從“五四”看中國式管理---中國一流企業家少有建樹
中國企業家》寫的專稿 中國 任何管理模式如果與文化作對,最后勝利的一定是文化--我在北大讀社會學博士的時候,導師費孝通先生把這樣一句話,送給我們這些晚輩。
可以從“五四”學到什么? &
從這個意義上看待中國今天的企業改革與管理,一個問題就自然產生了,那就是我們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可以從“五四”學到什么? & 事實上,傳統思維的“復辟”浪潮早就開始了,于丹講《論語》的火爆可以看成“復辟”的通俗版,而各種經過包裝的“國學導師”紛紛為企業家開課,企業家們在“尋根”的時候,常常把自己的根追到徽商、晉商的身上,追到紅頂商人胡雪巖那里,所有都在表明著傳統思想正在企業家階層“復興”。
事實上,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當中國企業開始在世界上擁有一席之地,當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舞臺的位置沖到前三甲的時候,中國人有理由從傳統文化去尋找自己的民族自信,中國人畢竟是中國人,中國人的自信永遠離不開五千年的“中國文化”。
紀念五四九十周年:無法繞過的起點:為《 這樣問題就簡單了,中國企業的強大,表面上是業績的強大,而業績的背后則是團隊,團隊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心態,心態的背后,是我們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中西方文化的沖突”。
紀念五四九十周年:無法繞過的起點:為《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曾經預測過冷戰結束之后,世界將從意識形態的沖突,轉化為“文明(化)的沖突”。“9。可以從“五四”學到什么? &11”事件之后的世界格局,證明了他的預測,文明或文化的沖突,構成了現在乃至未來幾十年世界變化的主線。
紀念五四九十周年:無法繞過的起點:為《 由此而論,西方企業近百年的強大,與最近幾十年日本與韓國的崛起,是不是價值觀之間的“較量”、“沖突”與“融合”?而中國企業的強大,背后如果沒有“中國式管理”,那么靠什么支撐中國企業群的崛起?
從這個層面上看中國第一流的企業家,比如海爾張瑞敏,聯想柳傳志, 紀念五四九十周年:無法繞過的起點:為《TCL李東生,華為任正非,甚至另類的萬科王石等等,他們顯然建樹不多,他們留下的更多是雙軌制轉型過程中一個企業或企業家的創業史,而不是一部“解決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商業文明史”。
紀念五四九十周年:無法繞過的起點:為《 那我們有什么遺產可以繼承?當然有,只是一切又回到了“五四”,回到“新文化運動”,那是現代中西文化沖突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文化真正的起點。
三、企業要多改良,少革命:企業文明需要時間積累與消化
紀念五四九十周年:無法繞過的起點:為《
在研究海爾、聯想、TCL、萬科、華為等等這些優秀企業的時候,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日本侵華,如果沒有國民黨的腐敗,如果沒有建國后計劃經濟“統治一切”,那么張謇、榮氏兄弟、穆藕初、范旭東、劉鴻生、盧作孚等百年前后創業的民營企業,延續到今天,會是什么境況?
我想,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與管理思想一定會是另一番境象。我們現在討論的許多問題,這些百年老店一定會給我們提供真正的回答,其實我們并不在乎這一過程中企業家的對或錯,我們在乎的是過程,因為企業文明是需要時間來積累與消化的。
可惜歷史不是靠假設而存在的,黑格爾說得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值得慶幸的是,今天我們擁有了一個和諧穩定的政治環境,于是我覺得也許我們可以減少一點業績的“狂妄”,或者減少一點“急功近利”。在原點的討論上,也許“五四”之后崛起的一些大師那里,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原點。
紀念五四九十周年:無法繞過的起點:為《 比如提倡“改良主義”的梁啟超,提倡“實用主義實業救國”的胡適,提倡“新鄉村建設”的梁漱溟與晏陽初,提倡“職業教育”的陶行知等等,無疑都是我們今天探討“中國式管理模式”的先驅。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今天困擾企業家的很多問題,這些先驅者探討得遠比我們要深刻得多。
紀念五四九十周年:無法繞過的起點:為《 比如梁漱溟先生對中西方文化對比的結果,提出中國的問題是“只有統治者,沒有統治階級”,所以歷代王朝中統治者一倒,就“人人平等”,缺乏一個“階級”來凝聚人心。這與今天若干企業的管理多么相似?企業的能人“總裁”一走,企業不就亂了套?所以,中國民營企業的組織性差,是有“文化基因”的。既然如此,出路就不是服用劇烈的“革命興奮劑”—比如許多公司的軍訓或軍事化管理就是這種“興奮劑”的體現之一,而是改良。
紀念五四九十周年:無法繞過的起點:為《 什么叫改良?所謂改良,就是對接傳統,回歸中國人的人性出發點—nbsp; &nb良知,不求巨變,也不渴望奇跡,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一點一滴的行動,“多研究問題,少談主義”,通過量變最后獲得質變。我覺得這是中國企業需要的一種態度。
企業需要“新改良主義” ---中國企業家
四、“新改良主義”—中國企業家》寫的專稿 中國通過員工的職業化良知建立偉大公司
對比一下中日企業在管理上的學習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一種現象,這就是日本公司的崛起,并沒有太多理論的“百花齊放”,整個日本企業群,在七八十年代,基本就是在戴明的全面質量管理(TQC)理論下,通過“改善”,成為“世界一流制造”。
可以從“五四”學到什么? 反過來我們看改革三十年中國企業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中國管理熱點,基本上與西方的管理理論保持同步。質量管理,學習型組織,GE韋爾奇式管理,平衡測分卡,藍海戰略,基本上是西方推出一個新理論,我們就同樣跟上“熱炒”,“一個也不能夠少”。
為什么?當日本公司從人出發,通過人的“改善”進而改變質量品質的時候,他們選擇了符合這種文化的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中國公司呢?當我們的出發點不是從“人”出發,而是從業績出發,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卻會讓整個企業群變得浮躁而短視。
可以從“五四”學到什么? 一句話,我們需要在五四的基礎上,建立中國企業員工職業化的良知體系,建立起中國式的管理體系。
中國在「五四」以后二十年間確曾出現過一個人文研究的傳統,出過很多大師,可惜因戰亂關系,這個研究傳統中斷了。我們要懂得,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市場經濟的空前繁榮,以及理性、自由、人權、尊嚴、司法獨立以及個人的創業精神等,與西方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這些價值觀又都植根于源遠流長的西方傳統文化之中。
紀念五四九十周年:無法繞過的起點:為《 同樣,中國式管理模式,不僅要基于現代商業文明的基石建立,更要建立在中國人的文化特性基礎之上,而這個文化特性在個人的意義上,就是良知體系的建立。一旦建立起中國企業員工職業化的良知體系,我想,中國式管理就有了基點,那就是要基于人,然后才是事。事可以速效,人卻需要投資,欲速則不達,這就是新改良主義的意義,也是中國企業家可以從“五四運動”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