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中國新聞名專欄
“隨著醫學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物質生活的富足,外因我們可以很好地預防。唯獨內因,情緒致病,卻越來越嚴重。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只要我們把控好情緒這個關,我們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
聽北京中醫藥大學郝萬山先生講座,是一種享受。最先是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聽他講,今年5月17日,在北京面聆郝先生,被郝先生獨特的氣質所感染。圍繞健康,圍繞他剛出的《不生氣就不生病》一書,郝先生娓娓道來。他說,每次講課,接受采訪,他都堅持講養生、講預防、講如何知未病和治未病。
出身中醫世家的郝萬山先生,今年71歲,精神飽滿,藹然可親,說話慢條斯理,面帶微笑,有問必答。面對他,脾氣再大的人,也會心氣平和。
遏制住生病的源頭
郝先生說:“我經常感嘆,從我父親的爺爺開始,到我哥哥和我,都是醫生,這幾代人不知道看了多少病人,可是病人卻越來越多,怎么才能遏制住生病的源頭?怎么才能讓天下人都不生病或者少生病?我一直在思考。”
他說,醫院,不是4s店。如果我們的汽車出了問題,我們送到4s店,工作人員一定會把我們的汽車修好。人不是汽車,人一旦得了病,就住院。醫院是什么地方,是出生入死的地方。什么叫“出生入死”?你在醫院生孩子,生出來了,這叫“出生”。但是人真的生了病,最后住在醫院,最終被送到太平間,這就叫“入死”。
“每一個大醫院在建院的當初設計太平間的門,朝向什么地方?不能朝向居民區,不能朝向人聚集的地方。為什么?因為居民區的門口有個太平間,經常有尸體出入,居民們是什么想法?因此,我做了這么多年醫生,我看到一個一個最后被送到太平間的人,我就感到難受,為什么不能健康地活著,享受一下生活?”
郝先生說,中醫早就說過,生病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個,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熱和具有傳染性的疫癘邪氣,像病毒性感冒啊,像2003年的sars啊,像前幾年的禽流感啊,這都是外來的邪氣,這是外因;第二個,是各種情緒,怒喜思憂悲苦驚所導致的內生的臟腑功能紊亂、氣血循環失常的紊亂;第三個,是由于飲食不當、性生活失調、跌打損傷等。比如車禍。這叫不內外因。可是隨著醫學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物質生活的富足,外因我們可以很好地預防,不內外因,我們也可以很好地預防。唯獨內因,情緒致病,卻越來越嚴重。
“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嘿,只要我們把控好情緒這個關,我們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
“負向情緒”影響健康
郝先生對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有自己的看法。5月3日下午,成都市三環路嬌子立交橋附近發生一起打人事件,一名女司機被后方小車司機逼停后拖出車外,男司機連續擊打女司機頭面部,導致女司機肩膀骨折、腦震蕩,身上多處淤青。這條新聞發生之后又出現了多次逆轉,迅速發酵。
郝先生從醫生角度講,司機是有路怒癥。本來挺和氣挺斯文的一人,怎么一開上車有時就容易煩躁了?輕則隨意摁喇叭,嚴重點甚至有人會覺得,別人妨礙我一下,我必須得找補回來。女司機和男司機都被負向情緒所控。準確說,是女司機的負向情緒,傳染到男司機。表面看是兩個人在打架,其實呢,是負向情緒跟負向情緒在糾纏。
負向情緒,是什么?就是通俗說的“氣”。包括自責、內疚、糾結、羞愧、嫉妒、怨恨、抱怨等等。你看好多人,到處都抱怨,看啥都不順眼。國家怎么這個樣子,社會怎么這個樣子,單位怎么這個樣子。回到家就抱怨,家里人怎么這個樣子,抱怨就是一種負向情緒。這個著急,發怒,路怒癥等,這都屬于生氣的范疇。
郝先生說,人的情緒的不穩定和負向情緒的多發,和身體狀況有關,如果你身體它本身有些失調,臟腑功能有些紊亂,氣血循環不大好,它就容易產生各種負向情緒。
當你情緒出現問題的時候,有的時候你意識不到。成都的兩位司機,就是不能控制自己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害的首先是你自己。當然,這類疾病,可以用中藥來調理,和諧臟腑,疏通氣血,促進代謝,來達到平復情緒的效果。這就叫心平了,氣就和了,情緒就好了。
“人的情緒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緒是本領。人人都要認識本能,更要不斷提高控制情緒的本領。”郝萬山說。
老編輯的“怪病”
“你是記者,就說你一個同行吧。”郝先生說,“3年前,某著名報社的66歲的老編輯找到我,我看他滿面愁容。”原來,兩個月在家吃飯咽不下東西去。可是,出門去買油條,碰到街頭的棋友,一下棋,入了迷,不知不覺就把油條吃下去了。可是油條拿回家,還是咽不下去。老編輯對郝先生說:“不是沒有食欲,肚子也知道餓了,就是東西咽到胃口這個地方,就要吐出來了。我想吃東西啊,我必須找棋友下棋。下棋的時候別人還不能說‘吃’這個字,一說這個‘吃’我就咽不下去了。”
問起生病緣由,老編輯說叫兒子氣的。老編輯有個兒子非常優秀,名牌大學畢業,讀到博士后,都四十多歲了,還沒有女朋友。這簡直成了老編輯兩口的心病。有一天晚上,兒子突然回家,帶著一個特年輕、特漂亮的女孩兒來了。老編輯對郝先生說:“‘激動得我們老兩口一宿沒睡啊。’第二天早晨,女孩兒先走了,兒子過來說:‘爸,我們要辦結婚證。你給我找找戶口本唄。’我問這個姑娘什么來路,結果兒子吞吞吐吐說了半天,女孩兒是北京打工妹,沒有北京戶口,沒有大學學歷,沒有正式工作。‘三無產品’,這把我氣得。”老編輯堅決反對,但兒子說,女朋友已經懷上他的孩子仨月了。老編輯更是火冒三丈。打開冰箱,打開瓶啤酒,咕咚咕咚灌下去,還熱,又打開冰箱,打開酒瓶,剛喝了一口,到嗓子眼兒那里,就“咕”一下吐出來了,這怎么回事兒?讓這小子給氣出食道癌了?咽不下東西了?冷靜冷靜。再喝一口。又沒咽下去。然后,老伴那兒熬好小米粥呢,老編輯再試試,冰啤酒咽不下去,咱喝一口小米粥怎么樣?這口小米粥也沒能咽下去!所以一天什么都沒咽下去。這一晚上又一宿沒睡,連生氣帶害怕,怕被這小子氣成食道癌。
郝先生對老編輯說:“你這不叫食道癌,你這叫賁門失弛緩癥。我們的食道,有兩個括約肌,就像兩個門一樣,上面這個括約肌呢,平時關著,別讓空氣進到食道里、進到胃里。下面這個括約肌呢,平時也關著,別讓胃里的胃酸反應物返回到食道。所以當你特別生氣的時候又喝了那么多冰啤酒,再咽下去的時候,這個地方呢,小血管就在痙攣,血管一痙攣,這個肌肉供血就不足,這么一痙攣這個門就關住了。咽東西的時候,該開的打不開,所以就返上來了。越是咽不下去,你越是緊張,越要關注,越是焦慮,于是就越痙攣。”
記者問:“為什么我的這位同行下棋的時候就能咽下去呢?”郝先生說:“那是他的注意力轉移了,專注于棋盤,從情緒上已經不再給自己的食道施加壓力了,食道的自調機能就解放了,于是不經意間就可以咽下去了。”
郝先生給老編輯開了兩周的藥,主要是舒肝、溫胃、化濁、降逆。告訴他,如果見效,就繼續吃這個方子,一直吃到痊愈,中醫有句話叫“效不更方”嘛。
三周后,老編輯的棋友,因為過敏性鼻炎,在老編輯推薦下找郝先生看病,老編輯托棋友告訴郝先生,病好了,吃飯自如了。一年多后,老編輯和老伴抱著胖孫子來看郝先生。郝先生問,現在能咽下去了?老編輯說:“一看見孫子,鐵都能咽下去。”
郝先生對記者說:“你看看,同樣一件事情,不同角度看問題,就會柳暗花明,峰回路轉。病是不是因為生氣生的?所以不生氣就不生病。”
“酒逢知己千杯少,借酒澆愁愁更愁。這是真的!”郝先生說,“酒中的酒精學名叫乙醇,進入體內,要依靠肝臟所分泌的乙醇脫氫酶將其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水變汗和尿排出體外,二氧化碳從呼吸道排出。當你遇到知心朋友,心情高興,愉快的情緒就使肝臟源源不斷地分泌乙醇脫氫酶,將酒精及時分解,于是感覺酒量大了。
“但當你憂愁、苦悶難以排遣時,你獨飲悶酒,你的負向情緒抑制了肝臟分泌乙醇脫氫酶的功能,使它很少甚至幾乎不分泌這種分解酒精的酶,于是就容易喝醉傷身。”
消化系統,是情緒的晴雨表
“孩子的情緒,很多來自家長。”郝先生說。他講了一個案例。一對老夫婦帶著一個小男孩來看病,小男孩三歲左右,老夫婦說,孩子的病癥是排便難。老太太說:“每天一到時候,我就抱著,他爺爺打盆熱水,一手端著,讓熱氣熏著小屁股,一手還幫著揉肚子,整個是孫子拉屎,我們使勁。只要一天不這樣,就拉不出來。”
郝先生笑著對記者說:“你看這哪里是孩子便秘,分明是大人的過度焦慮、關注和干涉,導致孩子每到大便的時候,也就緊張起來了,于是腸蠕動也就異常了。”
郝先生接著講,這個爺爺和奶奶本身就有便秘,特別是爺爺,經常好幾天沒有大便,有的時候要用瀉藥,所以他就特別關注孩子的便秘問題。本來呢,解大便是一個孩子的特別自然的問題,一到解大便的時候,一家人如臨大敵,那給孩子心理上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哎喲,原來大便是這么讓人緊張的事情呀。人一緊張,腸子也緊張,腸子一緊張,就痙攣了,大便就更下不來,我們的消化系統對我們的情緒的反應是立竿見影的。很多人一生氣就胃疼。當生氣的時候,醫生用胃鏡看他的胃粘膜的話,那個肌肉是在痙攣的,胃的粘膜充血,胃的黏液是在增加的,嚴重一點,就明顯地看到胃的肌肉痙攣加劇,就會出現胃疼。所以消化系統,是我們情緒的一個晴雨表,只要我們的情緒反映在消化系統上,你的消化系統同步就有什么反應,你一感覺就感覺到了,一生氣就胃疼,一緊張就大便或一緊張老拉稀,你看有的人要面試,面試之前他就老撒尿、老拉肚子,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上廁所,所以孩子的便秘也罷,孩子的拉肚子也罷,和情緒密切相關。對于小孩子,適當通過藥物的調理,人們不再關注他的大便,他的大便也就基本正常了。
舌旁有水謂之“活”
郝先生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完全不像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記者問郝先生養生秘訣,郝先生說:“年輕人不到退休年齡,工作忙啊,緊張焦慮的時候,是不是發現口干?即使喝水把肚子喝飽了也不能緩解這個口渴。這是什么原因?這是你唾液分泌太少了。唾液分泌太少提示了你的交感神經興奮過高,副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這對你來說,是你耗能最多的時候,所以你這樣工作一天,你會感到特別的疲勞。怎么樣讓你的副交感神經興奮性提高交感神經興奮性減低?有個方法就是你想辦法讓你的唾液分泌多了,這個方法就是道家傳出的叩齒攪海咽津液。”
郝先生現場示范:準備動作,全身放松,面帶笑容,當你給自己一個意念,你面帶笑容的時候,你的心里也是特別的高興,二唇輕閉,兩個嘴唇輕輕地閉上。第一節,叩齒。上下牙齒輕輕叩動36次。叩齒有什么作用呢?道家和中醫說的話是一樣的,“齒為骨之余”,牙齒是骨骼露在體外的部分。而骨骼和腎中的精氣,精華之氣有關系,腎生精,精生髓,髓養骨,而牙齒又是骨骼露在體外的部分,所以經常叩齒,可以補腎,可以固精。這也是中醫和道家的說法。第二節,攪海。什么叫攪海呢?舌頭在口腔中,不要伸到牙外頭,在口腔中牙的后頭,輕輕攪動,順時針9次,逆時針9次,再重復一遍,也是36次。那么攪舌頭有什么作用呢?中醫和道家說的是一樣的,“舌為心之苗”。通過舌頭的攪動,可以清心火。而舌頭是在口腔中攪動的,通過舌頭的攪動,又可以達到健齒的作用。所以攪一攪舌頭,就可以達到清心健脾的作用。通過牙齒的輕輕叩動,通過舌頭的輕輕攪動,唾液就開始分泌了。如果你覺得唾液足夠多,你就把唾液當成漱口水,輕輕含漱,舌頭輕輕地動,輕輕地含漱,當唾液滿口的時候,道家的師父說你分三小口咽下去。“當然一口也行。道家師父還接著說,要‘汩汩有聲’,沒有聲音也行。”郝先生說,“盡量想著,暖暖的熱熱的唾液,通過食道,暖暖的熱熱的感覺,到胃,暖暖的熱熱的感覺,向下,過肚臍,到丹田,丹田,我們這四個手指頭叫三寸,肚臍向下三寸是丹田。暖暖的熱熱的感覺,想三分鐘。”
叩齒攪海咽津液,也叫“吞津法”。可以站著練,可以坐著練,可以走著練,可以坐在公共汽車上練。就是別躺著練,因為躺著影響唾液的吞咽。只要你有時間就練,時間長了,也不用數叩齒36,不用數攪海36,只要你牙齒一動舌頭一動就唾液滿口,等你達到這個境界,你會發現一個問題,你不生氣了。同一個人惹你兩次,你就會發現這人真可笑,你就想笑。你沒有路怒癥了,你沒火了。你不信試試,只要你牙齒一動舌頭一動唾液滿口的時候,你就不生氣了。所以這是平復情緒緩解焦慮的一個最好的方法。
郝先生說:“當初,我跟南京道觀的師父學的時候,問師父這有什么功效啊?師父說,它可以灌溉臟腑、濡潤四肢、面色紅潤、輕身不老。”
什么叫灌溉臟腑啊?郝先生打了個比方,有的人有習慣性便秘,多少年就靠吃藥,我說你經常叩齒咽津液以后,唾液分泌多了,胃液分泌多了,腸液分泌多了,腸子蠕動加強了,便秘的問題解決了,有的老人有常年的便秘,經常吃瀉藥,時間長了,醫生做腸鏡的時候,腸子里面都是黑的。再時間長了,那個腸子就容易惡變。你用這個方法肯定是自身的調節。便秘問題解決了,這就叫灌溉臟腑。你有膽道結石嗎,那是膽汁分泌太粘稠了,膽液沉淀,你想讓膽液分泌清晰你做不到。你經常叩齒咽津液,只要舌頭一動唾液滿口,你的分泌就清晰了。膽道結石起碼它不再長大了,這就叫灌溉臟腑。
什么叫濡潤四肢?郝先生說,有的人一到冬天,皮膚那叫一干啊,干得都晚上發癢。可是皮膚上什么都沒有,就是干造成的。讓皮膚怎樣不干燥,你叩齒加上咽津液啊,練上半年,你再也不用到了冬天皮膚發癢。這就叫濡潤四肢。
“吞津”怎么能面色紅潤呢?郝先生說,有很多女孩子找他,說自己的臉色不好看,蒼黃蒼黃的沒有光澤。郝先生建議用這個練上三個月,臉色絕對會變過來。因為練這個你就放松了,你的面部的毛細血管就會改善,面色就會紅潤了。
“輕身不老”怎么說?郝先生說:“有的人腿沉啊,走路走不動,一到晚上,躺在床上,腿一按一個坑,這是代謝不好血液循環不好的緣故,你教他叩齒攪海咽津液練半年,你看著他那小土坡都能跳上去,那腿輕得就像練輕功一樣。這就是道家所說的,灌溉臟腑、濡潤四肢、面色紅潤、輕身不老。而我把叩齒攪海咽津液的這個方法,看成是運用這種優美的鍛煉方法來平復情緒、平衡臟腑、促進血液循環的一個最好的方法。這個方法很簡單,只要堅持,從現在開始,夠你受用終生。”
記者想到有位媒體界的朋友,多年前被胃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后來,巧遇一位養生老者,老者說,胃病還叫病嗎?站在桌前,以手指入口蘸唾液在桌上寫下大大的“舌”字,又在左旁寫下“氵”。老者說,舌旁有水謂之“活”!請每日三餐之后,吞咽6口唾液,堅持一個月,保你胃病全無,全身健康。我的這位朋友將信將疑,照老者說的做了,一個月后,胃病竟然消除了。我原以為是個傳說,看來是真的,舌旁有水謂之“活”。
有津液,則活。求證郝先生,郝先生頷首微笑:“對,古人的智慧,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