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生俱來的自卑情結
從上面的案例里面,我們分析了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和態度,是如何影響到了我們和這個人的關系。而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和態度,又與我們的心態有關,比如,像上述案例中的那樣,大家從一開始就對一個出現在我們身邊的各方面都有著優越感的女孩,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排斥,是因為她的出現,讓我們產生了自卑感,你可能不承認、不相信、也沒意識到,因為它存在于你的潛意識之中,否則你就不會那么反感她了。
這種潛意識中的自卑感,其實是我們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心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天生有一種爭強好勝、追求優勢地位的本能沖動,但是我們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卻都是處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賴和無助的境地,想象一下,在家里,父母比我們強大,在學校,老師比我們強大,我們都是被照顧、被保護、被管理、被教育的對象,我們需要被大人照顧著、保護著,仰著小臉,看著大人的臉色,學著大人的樣子,擔心著被批評、被責罰,所以,自卑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心理現實。
而印度心理哲學家奧修則認為,人的自我是由與周圍人的比較中而存在的,沒有比較的話,如何證實自我的存在?所以,人無時無刻不是處在與周圍人的比較之中,比較的結果,有時候你會覺得優越,有時候你又會覺得低劣,而往往覺得低劣的時候比優越的時候多,所以,人們容易產生一種自卑感。
從這一點上講,阿輝由于沒有與雪兒去比較,所以就沒有產生自卑感,而我們大家在不由自主中與雪兒做了比較,這一比較,就產生了自卑感。在奧修看來,自卑帶來嫉妒和憤怒,這些情緒上的消極反應,會影響人的心靈。
比方說,你經過一座花園,你碰到一棵很大的樹。你就開始比較了,哦,那棵樹這么大,突然間你就覺得自己很小,你就會覺得很痛苦:為什么它那么大,我就那么小呢?我要比它大才行,可是我又確實長不了那么大,這讓我很痛苦。為了使我自己不那么痛苦,那么我就想你那么大,有什么好?我還看不起你呢。這樣我的內心就平衡多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不去比較,這樣,我們就會去享受那棵樹,欣賞它的高大偉岸,享受它的陰涼,就不會有問題了,反而心情會非常愉悅。那棵樹很大,那又怎么樣!就讓它大吧!你并不是一棵樹,你并沒覺得自己小,你就不會感到痛苦。
因此,自卑既能塑造人,也能摧毀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每個人克服自卑感,尋求優越感的方式各不相同,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適當補償,一種是不當補償。適當補償,追求優越時,自卑感反而是催人上進的推動力,而所謂的不當補償指的是補償不足或者補償過度,這樣便會產生自卑情結。補償不足時,面對自己的卑微、無能而消極,不敢正視現實,徹底放棄改善處境的努力;補償過度的情況是,為了擺脫卑微,極力尋求另外一種滿足,以掩飾自己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顧社會的要求和別人的需要,只專注追求個人優越,對自己缺點的克服過猶不及,變本加厲地自我表現,專橫跋扈,貶低他人。這都是自卑導致心理異常的副作用。
我們來看看自己在看待雪兒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吧?雪兒身上無疑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沒有提到過她的任何優點,只是在嘲弄她如何炫耀自我,嬌聲嗲氣,如何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鄙視之情顯而易見,沒有人去欣賞她的美,她的多才多藝,她的單純,她的不世故。不是我們見不到,而是我們與她做了比較后,自卑的情結使我們難受,為了使自己心里好受,我們寧愿認為她不好,缺點本身是缺點,優點或者看不見,或者也不把它當優點看。
我們再來看看雪兒這個人物,她過度地炫耀自己的優越,專橫跋扈,實際上也是為了補償她在社會歸屬方面的自卑感,顯然這是一種過度的補償。假如我們能看到原來雪兒也有自卑的地方時,我們可能對她的態度就不是那樣的了。所以,你看原來人是有多個面的呀,而我們卻往往只看到一個面。
這一切的發生,就是這樣一種邏輯關系,雖然這些過程發生在我們的潛意識里面,我們未必能夠覺察到。由于我們與生俱來的自卑情結,導致了我們在看待雪兒時不是很客觀,我們對待雪兒的態度也不盡友好,正是由于我們不夠友好的態度,又引發了雪兒的自卑感,從而使她補償過度。本書作者楊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