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貝格首席運營官常博逸用“沒有太多新意”,來評價中國總理李克強4月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講話。
常博逸的評價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意味著李克強對中國經濟調控的思路已經為外界所習慣。李克強在當天的論壇上說,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
現在似乎又到了挑戰的時刻,盡管局面看起來遠不及去年“錢荒”那般刺激。李克強發表講話大約一周后,中國將公布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此前,國內外研究機構紛紛下調了中國一季度的GDP增速。
其中,高盛將中國2014年中國GDP增速預期從7.6%下調至7.3%,同時中國一季度的GDP增速預期由6.7%下調至5%。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則將一季度GDP增速從7.5%下調至7.4%。
一些部委官員的態度也顯得焦慮起來。
4月9日,工信部經濟運行協調局的一名官員對經濟觀察報說,“工業企業普遍反映市場下行,成本高企。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一些企業資金鏈很緊張,訂單和開工率不足。”
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再次強調了他的“李氏調控”理念。它在2013年經受住了考驗,并在2014年的一季度,將中國經濟帶入了新軌道。
只不過眼下的局面,看起來又有點微妙了。
經濟“臨危”
相信4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不會太好看。李克強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言時也承認經濟增長面臨各種挑戰。他說,經濟增長面臨的下行壓力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困難不可低估。“GDP降到7.5%基本已成定局。”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預測,“一季度中國經濟將增長7.3%左右,居民消費價格將上漲2.3%左右。上半年的數據也會基本維持在7.3%的增速。”
超預期的下滑可以在1-2月份的各項數據中看出端倪。
數據顯示:今年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創2009年5月份以來的新低,增幅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別放緩1.3和1.1個百分點。基建投資增速同比放緩4.4個百分點,建筑業生產狀況不佳。1-2月份第一、三產業用電量分別增長-7.8%和5%,增幅同比分別放緩12.1和8.8個百分點,第一、三產業增加值也在減速。
從企業層面來看,形勢不盡如人意。工信部運行協調局的官員表示,工業企業普遍反映市場下行,成本高企。制造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也很難。
工信部原材料司的官員從另一個方面表示了認同,他說,從原材料行業看,一季度運行肯定是不樂觀的。價格下行,產能過剩,企業資金鏈緊張,訂單不足,開工率不足。這些都是不好的現象。
經濟運行下行的壓力之下,祝寶良提示了可能出現的具體風險:包括,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調整的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入還債高峰,化解產能過剩面臨下崗失業難題,而這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傳導將導致金融風險上升。
部委“自若”
面對中國“明斯基時刻”已然到來等不絕于耳的“唱空”聲音,各個部委表現出了“泰然自若”的姿態。
慌張的“喊話”,臨時的調研,緊急的“上書”,短期的政策……這一次并未如一些分析師預料地出現。
4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國出口較去年同期下跌6.6%,進口更令人擔憂地下跌了11.3%。中國海關總署一位發言人上周四在一份聲明中稱:“當前我國外貿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但不能高估這種困難。”
主管進出口政策的部門中國商務部并未使出往日的“殺手锏”——退稅調整等政策,一位官員私下對經濟觀察報說:“外貿與國外市場的關聯度非常強,本就不是國內幾個政策可以全面影響的。而且我們應該已經到了淡化外貿增速,調整其結構的階段,這是早晚都要做的。”
日前,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出口貨物退(免)稅有關問題的公告》,文件顯示,自2014年4月1日起,中小企業與外商簽訂出口合同后,將自己生產的貨物銷售給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以自營方式出口的貨物,可由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按自營出口的規定申報退(免)稅。
外貿界的專家認為,這個“公告”相當于為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這一出口退稅的“中介”正名。“說白了,就是出口退稅可以外包了。”上述商務部官員說,“這個政策也是為了促進中小外貿企業的發展,但它不是臨時性的調控。它是借助外貿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思路,鼓勵、規范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
所有的困難都在被“正常化”,而不是“危機化”。
國家發改委產業司的一位官員表示:“一季度看,整體情況還算平穩。當然這是建立在早前預期的情況下。”
這位官員說:“中國經濟進入了調整期,這是確定無疑的。中國很多產業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市場倒逼形成的動力和風險共存是正常的。這個處理起來本就比較麻煩,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上述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員在談到“去產能”問題時表示,去產能化的過程會比較漫長是共識,但頭疼的是一些企業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準備不足。銀行已經不是對一兩家企業,而是對某些行業開始整體收緊。“目前很難,但這一關不得不過。”他說。
工信部運行協調局的官員也在采訪中給出了企業“盡快調整思路”的暗示,他說,“我們對經濟大環境并不擔心,中國要改革,紅利的釋放肯定需要一段時間。中央出手與否,是有底線和區間設定的。企業應該盡快地調整過來,不要等著救市,我們希望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能活下來。”“用時間換空間”,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對這種調控方式表示認同,他說,這些年實體經濟經過投資導向的政策環境之后,產能過剩極為突出。應對只有兩種辦法。一是稍微有一些壓力,把那些質量差的、運行不好的擠掉一部分;第二是搞膨脹讓它繼續生存下來。
調研、摸底的思路也正在發生變化。
據悉,國家發改委在3月下旬,各司局已經開始按照統一安排部署,赴地方對一季度經濟運營情況摸底調研。
與以往著眼于“鐵公基”不同,發改委法規司3月13日去了工商聯,一起討論如何進一步推動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的發展,他們確定共同著手建立立法協作機制,推動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法盡快出臺。
政策“不驚”
主要部委“泰然處之”的態度反射出,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擺脫被國內外經濟學家批評為越來越浪費和無效的政策傳統。
本月早些時候,中國政府曾宣布了一系列小規模的刺激舉措,包括加快已通過審批的交通擴建項目、減輕小型企業的稅務負擔、加大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力度。
與市場預期相比,4月2日國務院出臺的“微刺激”政策可能令投資者失望。顯然,這并不意味著政府要推出一個重大或者高調的刺激計劃,因為這些項目已經寫在中國的中期計劃里了。
可見,與去年一樣,中國政府在努力抵制推出刺激計劃的誘惑,同時堅持其減少債務以及實現經濟轉型的較長期目標。
這預示著,在中國經濟沒有出現急速下滑跡象的情況下,今年政府在調控層面不會動用“出人意料”的刺激政策。
“一個很現實的原因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出手都很難。”王朝才說。
王朝才的判斷是,首先中國的銀行有錢,但是如果貨幣政策太寬松了不利于目前的淘汰過剩產能。當貨幣政策不用出手的時候,財稅政策不能過緊。“雙緊”是經濟明顯過熱的時候采用的,但現在的經濟狀態應該是既不過熱,也沒有到通貨緊縮那個程度。所以緊貨幣,適當放松財政的搭配是比較合理的。
在王朝才看來,財稅放松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即通過財稅政策能夠進行一些結構性的調整,比如支持一些新興的產業或者科技型產業的發展。新型城鎮化處于資金明顯不足的狀態,但大量的基礎設施還需要做,如果政府一下子把這個錢也斷掉,問題也會很大。
王朝才說:“繼小微企業減稅之后,近年實施的一些政策還會繼續推進,但出臺一個大的新政策,可能性不大。今年在減稅方面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動作。”
調控“不亂”
李克強執政之初就試圖向外界傳遞一種不一樣的宏觀調控理念。
而經過一年的磨合,市場對新一屆政府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的做法逐漸習慣,市場對新的調控思路的預期正在建立。
4月10日,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主旨演講,更為清晰地闡釋了“李氏調控”的理念。
這一理念的核心是,堅決不因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刺激政策,短期政策的目標是守住經濟運行合理區間,在區間以內政府不加干預,更著眼于中長期,通過推動改革激活市場活力,釋放增長的內生潛力,這也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
當天,李克強的一個提法值得關注。他說:“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與以往的表述相比,他在“刺激政策”前加了一個“強”字,這或許意味著對輕度刺激并不排斥。
同時也不難看出,新一屆政策更愿意將可能推出的政策調整措施與2008年為抵抗金融危機而推出的大規模刺激計劃區分開來。
當時,規模高達人民幣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為給中國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但同時也加劇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
本屆政府一直避免使用“刺激”這個字眼。從李克強的講話和近期其他政府官員的措辭來看,政府正在努力降低市場對政策的預期。從經濟運行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中國都正在進入一個“新常態”。
按照“克強經濟學”的提出者、民生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管清友的理解,“李氏調控”的核心是一個“平衡木”政策,一方面使經濟保持合理運行,一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在本次博鰲論壇上,李克強強調,7.5%的預期增長目標本身也是有一個上下幅度的,“無論經濟增速比7.5%高一點,或低一點,只要能夠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不出現較大波動,都屬于合理區間”。
這意味著,決策層對經濟減速的容忍度比過去市場預期更大一些。“容忍度”的加大則預示著決策層的自信心正在加強。而測度這一容忍度的關鍵指標是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