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城鎮化帶來的各個階層群體的大量消費需求,為商業地產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在上一輪城市化浪潮中興起的商用建筑大量重復建設、供應過剩的風險也正在很多城市日漸凸顯。在過去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存在著各地不講當地經濟發展階段,不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將新城新區作為突破口,大搞商業地產和綜合體建設的現象,進而導致商業地產開發中存在大量的復制模仿,城市之間的招商引資愈演愈烈,商業地產、城市綜合體面臨著過剩的風險。據贏商網相關數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12月,全國購物中心已經接近4000個,商業建筑面積2.4億平方米。預計2015年新增量將創歷史最高點達到480家。對于2016年、2017年新增購物中心建筑面積4929萬平方米?!?/span>
從目前消費者群體的需求來看,對生活方式和購物體驗的需求越來越強調,尤其是隨著電商的大行其道,傳統零售業正面臨巨大挑戰,在此境遇下,商業地產又應當如何求生存?
第一種模式:產業孵化器綜合體=產業+商務+商業+地產
在美國,商業綜合體的開發模式有主城和區域的區別。主城區主要是以商業商務為主的綜合體,周邊區域則主要是以區域產業為依托的綜合體。兩者做到錯位發展,不會產生同質化發展太嚴重、開發過剩等問題。在以產業為依托的綜合體開發中,地產+產業孵化器的開發模式,是美國新區綜合體較為成功的開發模板。它可以為創業初期的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的發展平臺,進而降低創業者的風險和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其中,最為知名的代表就是硅谷。
硅谷地處美國加州北部舊金山灣以南,集中了近萬家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全球知名的高科技企業如思科、微軟、雅虎、Google、英特爾、蘋果和Facebook等,就是從硅谷中涌現出來的。究其原因,是因為硅谷作為一個創業孵化器,在美國率先創建了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模式,有著獨特的中小企業經營、操作和管理模式,加上政府對企業的扶持,為創業人員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
綜觀孵化器+地產模式的成功,基本要具備如下幾個條件:一是區域周邊有知名高校,可以不斷提供人才;二是政府對區域發展有產業和規劃支持。在滿足這些條件的基礎上,再引進風險投資機構,使創業的成功性大大提高。
第二種模式:農業休閑綜合體=農夫集市+旅游小鎮+農業莊園
農業休閑綜合體是在“休閑農業”和“旅游綜合體”的概念基礎上形成的,是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都市周邊鄉村城鎮化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在架構上,“農業休閑綜合體”在“旅游綜合體”構架下,基于一定的農業資源與土地基礎,將農業和休閑游憩相結合,以農業為切入點,以景觀打造為基礎,引入泛旅游產業,形成以旅游休閑為導向的土地綜合開發。
在功能上,“農業休閑綜合體”在農業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條,增加服務功能,以農業為依托,集合觀光、休閑、娛樂、創意、研發、地產、會展、博覽等三種以上的相關功能為一體,在進行農業生產以及產業經營的同時,展現農業文化和農村生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復合型、創新性的產業綜合體。這種休閑農業模式既可以是一個農業園、一個農業區域、也可以是一個主題產業或者一個賣場,只要具備農業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就都有可能通過合理的規劃將其發展成農業綜合體。
“農業休閑綜合體”是產業模式升級(由單一的農業生產到泛休閑農業產業化)、產品模式升級(從單一農產品到綜合休閑度假產品),土地開發模式升級(從傳統住宅地產到休閑綜合地產)”三大升級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一定的田園景觀環境與農業生產生活為基礎
農業休閑綜合體是在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與經營活動及農村文化與農家生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將生態農業與旅游綜合體進行美妙組合的創新型綜合體,具有引領區域資源共生、聚合增值之特質。它以休閑觀光為營銷點,試圖全資源旅游化,并以著力聚集、發展其他服務業之平。其核心是農業生產和生活資源休閑觀光化。
以觀光休閑功能為核心
農業休閑綜合體是順應城鄉居民消費新趨勢而發展起來的,與傳統農業最大的不同是其具有的服務業功能,且依托城市、服務城市、受益于城市,強調城鄉經濟有機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促使農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作為農業休閑綜合體,觀光休閑功能必須是核心,基于泛休閑農業產業綜合發展的構架下,融合觀光、游樂、休閑、科普、會議、度假、居住等多種功能。當然,在實際開發中的功能綜合配置,不是多種功能的簡單的大糅合,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側重打造其中某一項或幾項功能。
以綜合開發為主要手段
在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與經營活動及農村文化與農家生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同時將生態農業與休閑旅游進行合理組合,是農業休閑綜合體打造的本質所在。農業休閑綜合體,由單一的農業生產到泛休閑農業產業化的轉變,實際上是包括旅游、休閑度假、地產、會展等在內的泛休閑農業產業的綜合發展架構。農業休閑綜合體,區別于傳統觀光農業的特色之一,就是聚集了多種旅游功能,既要突出某項功能,又能夠一站式滿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體驗需求。農業休閑綜合體,除了產業、功能外,還需要市政設施、基礎配套、服務管理機構等方面的綜合建設。一個成功的農業休閑綜合體,實際上完全有可能發展成為“城市特色功能區、新型城鎮化的典范、農業休閑示范區”,這是一個綜合目標的構架。以農業為切入點,以景觀提升為基礎,引入休閑旅游功能形成土地綜合開發,是對農業產業化的提升、農產品品牌提升、土地價值的提升、區域經濟效益的提升。
以“農業莊園”為主要開發模式
“農業莊園”作為一種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模式,能夠將規模經營的理論引入農業生產經營,通過對資金、土地、勞動力及設備各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加快推進農業的集約化,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其典型的形式是:土地開發商通過購買土地所有權或租賃一定面積的土地,把土地相應地劃分為若干等份,通過出售土地權益證或股份受益憑證向社會招商融資,并實行統一 規劃、統一經營、統一管理。
“農業莊園”以農村土地使用權為產權基礎,但不是簡單地將土地使用權轉讓和組合,而是將農村土地使用權在營運過程中的權益進行有效地組合?!稗r業莊園”產權組合的實質,是在對私有財產、社團產權和法人產權邊際效應重新界定的基礎上,將產權制度中一系列權能分解成為營運權能,將營運權能按價值轉換原則進行組合,即將土地使用權中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進行分離,將財產權益營運中的經營、管理,將產品的生產、消費進行綜合性的、多樣化的組合,使之成為全新的產權制度,合理地解決了營運產權中的投資者(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承包經營者、營運組織(莊園開發商)的權責邊界。
現代農業莊園對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及設備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使過去“勞動力+土地”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轉變成“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管理+規?!钡默F代農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F代農業莊園合理配置生產要素,集生產、加工、經營、旅游觀光、農事體驗、休閑娛樂、運動、住宿、餐飲、購物等功能為一體,延伸了農業產業鏈,使現代農業與現代服務業、旅游業相結合,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有利于形成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
開發模式1:農業觀光采摘莊園
主要以觀賞采摘類的農業休閑形式為主,常見的形式有:1)采果園。包括荔枝、柑桔、楊桃、葡萄、橄欖等果實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屬產地采果業型農業觀光。這是新型農業經營形態主要利用農業生產的場地、產品、設備、作業及成果作為觀光對象,獲取收益;2)挖掘園。以種植蕃薯為主,兼及馬鈴薯、芋頭蘿卜、胡蘿卜、花生及竹筍等,農莊在收獲期間供學生和市民挖掘,讓其接近自然、親近泥土;3)觀光花園。這類莊園培植花卉樹木,創造優雅環境,使之成為生產和觀賞結合的花卉園。目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市場發展潛力很大,除鮮花、盆景外,對陰生觀賞植物需求量很大,攀援植物行情也很好。一些農莊利用這一形勢積極發展花卉生產,已取得初步成績。觀花類觀葉類和觀葉賞果類植物的栽培以及盆景生產都有發展;4)藥材園。這類農莊利用本地山區野生藥材資源繁多的優勢,栽培許多名貴藥材和普通藥材,并建立一些貴重或市場緊缺而需要量大的藥材如甘木通、肉桂等的生產基地,進行批量生產。
開發模式2:農業產業化莊園
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
開發模式3:農業文化娛樂莊園
以鄉村游樂體驗、回味農耕文明為主題,將近郊農業文化、休閑娛樂功能相結合,集美食、娛樂、購物于一體。主要形式有:1)以家庭為單位,閑暇時光居住在此,從事一些種花、種菜、修剪果樹、采摘水果、蔬菜等鄉間勞作,以此體驗親近自然的樂趣;2)飼養珍品動物,如羊駝、長頸鹿、藏獒等,讓人們在與這些動物的零距離接觸和交流中,切身感受不同于家養寵物的體驗,相對于鄉間勞作其面對的市場又高一層次。(3)以生態餐飲的形式,即生態有機食品原料都是莊園自己生產的新鮮無公害有機農產品顧客可以自己動手采摘,現摘現做現吃,吃得透明,吃得放心。
開發模式4:農業養生度假莊園
是一個集養生、度假、娛樂、體驗、休閑為一體的度假區域。在以養生為主題的前提下,不僅包括了養生生態環境,還包括親力親為的體驗項目。依托項目地的良好生態環境,設立休閑會所,提供康體休閑活動,如健身場館、SPA療養、海浴、鹽浴以及其他康體項目;采用有機種植果蔬,親自采摘,制作罐頭等方式,來豐富整個養生農莊的游程。此外,從配套產品到建筑類型,從銷售方式再到服務模式,每個環節都體現出自身的特色。
農業休閑綜合體體系構建
在新型城鎮化構架下,農業休閑綜合體實際上是由五個部分構成:景觀吸引核、休閑聚集區、農業生產區、居住發展帶、社區配套網。
(一)景觀吸引核
景觀吸引核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價值的關鍵所在,是農業休閑綜合體打造的關鍵。農業休閑綜合體通常位于地形豐富多變、景觀資質良好的地段,往往依托觀賞型農田、瓜果園,觀賞苗木、花卉展示區,濕地風光區,水際風光區等等??梢允褂稳松砼R其境的感受田園風光和自然美景,使游人放松身心、體會農業魅力。
(二)休閑聚集區
休閑聚集區,是為滿足由核心吸引物帶來客源的各種休閑需求而創造的綜合休閑產品體系,實際上是各種休閑業態的聚集(Mall構架的游憩方式)。主要包括農家風情建筑(如莊園別墅、小木屋、傳統民居等)、鄉村風情活動場所(特色商街、主題演藝廣場等)、垂釣區等。休閑聚集區使游人能夠深入農村特色的生活空間,體驗鄉村風情活動,享受休閑農業帶來的樂趣。
(三)農業生產區
生產區通常選在土壤、氣候條件良好,有灌溉和排水設施的土地上,主要的基礎生產項目為:農作物生產、果樹、蔬菜、花卉園藝生產、畜牧業、森林經營、漁業生產等。生產區主要讓游人認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讓游人在參與農事活動中充分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
同時還可以開展生態農業示范、農業科普教育示范、農業科技示范等項目。通過濃縮的典型科技農業和農業傳統知識的推廣,向游人展示農業獨具魅力的一面,增強游人的農業意識,加深對農業的了解。
(四)居住發展帶
居住發展帶,是農業休閑綜合體邁向城鎮化結構的重要支撐。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帶動農業產業與休閑產業發展,形成以農業為基礎,休閑為支撐的泛休閑農業產業,通過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形成人員聚集,形成農民城鎮化居住、產業人口聚集居住、外來游客居住、外來休閑居?。ǘ铀?、外來度假居住(三居所)等五類人口相對集中居住,從而形成了依托休閑農業產業的城鎮人口以及為此建設的居住社區,構建了城鎮化的核心基礎。
(五)社區配套網
社區配套網,是農業休閑綜合體必須具備的城鎮化支撐功能。服務于農業、休閑產業的金融、醫療、教育、商業等等,我們稱為產業配套。而與此結合,服務與居住需求的居民,同樣需要金融、醫療、教育、商業等等公共服務。由此,形成了產城一體化的公共配套網絡。
五、綜合產業價值鏈演化
借鑒國際產業集群演化與整合趨勢,對照農業價值鏈演化規律,依據產業補鏈、伸鏈、優鏈的需要,形成綜合產業鏈??梢孕纬砂ê诵漠a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衍生產業四個層次的產業群:核心產業是指以特色農產品和園區為載體的農業生產和農業休閑活動;支持產業是指直接支持休閑農產品的研發、加工、推介和促銷的企業群及金融、媒體等企業;配套產業則是為創意農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氛圍的企業群,如旅游、餐飲、酒吧、娛樂、培訓等等;衍生產業是以特色農產品和文化創意成果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業群。各產業之間相互帶動、推動關系,具體產業引擎模式結構如下圖所示。
將各產業進行融合、滲透,拓展農業休閑綜合體的產業鏈,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為資源,將農產品與文化、休閑度假、藝術創意相結合,以提升現代農業的價值與產值,創造出優質農產品,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和旅游市場。休閑農業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科技性、高附加值、高融合性,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是現代農業發展演變的新趨勢。通過各個產業的相互滲透融合,把休閑娛樂、養生度假、文化藝術、農業技術、農副產品、農耕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拓展現代農業原有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
農業休閑綜合體以農業為主導,融合工業、旅游、創意、地產、會展、博覽、文化、商貿、娛樂、物流等三個以上相關產業與支持產業,形成多功能、復合型、創新性的產業結合體。
類型1:以農家樂為基礎的地產開發
農家樂是休閑農業中最廣泛的模式,是以農家為重點,即該地區農民的生活現狀、生活方式和民風民俗為吸引物,滿足城市居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需求的一種農業休閑產業形態。以農家樂為基礎的旅游地產開發可以稱之為農家樂升級版,它整合鄉村旅游與旅游地產,使旅游經濟和地產經濟相融合,實現鄉村旅游憑借旅游地產提升內涵,旅游地產依托鄉村旅游提高品牌價值。
類型2:以農業觀光園為依托的地產開發
農業觀光園是以高科技農業或者成規模種植、養殖農業為主體吸引物來滿足人們在休閑活動中的相關物質與精神需求的一種農業休閑產業形態。因為農業觀光園本身是具有一定土地規模的,可以某項農作物、養殖業或手工副業為賣點,綜合餐飲、住宿、采摘、游樂等多項休憩內容,采用“莊園式”地產開發,如采摘籬園、生態漁村、休閑農莊、山水人家、養生山吧等系列農莊、酒莊、水莊、山莊。
類型3:以古村落為依托的地產開發
古村落是經過時間和歷史的沉淀而完全或部分保留下來的人類居住的區域,這些村落集中反應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及勞作狀態,具有各自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通常都是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此類產品是田園旅游房地產中資源條件最好的產品,以保留過往鮮活的生活方式為最佳賣點。
類型4:以景區為依托的地產開發
景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文資源,為游客提供游覽、觀光、探險、休閑、科考等服務的盈利性機構。以景區為依托開發的旅游房地產:一種是在自然風景周圍的度假型地產,另一種是與景區融合進行地產開發的項目。
類型5:以新農村建設為基礎的農業新村及農村房地產開發
隨著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逐漸走向成熟和飽和,眾多開發商開始向二、三線城市進軍,但是迄今農村房地產市場依然是一片藍海。政府連續頒發了幾個一號文件,預示著新農村建設將成為未來幾年的熱點。政府加大對于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如公路交通、供電、供水等,這些都為農村房地產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農村房地產是在房地產開發的過程中滲透農業文化所形成的一種延伸模式。
類型6:其他新型農業模式
現今,農業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創新農業的不斷嘗試,農業的概念已經遠遠擴大,在農業也需要與時俱進的前提下,發展農業必須顛覆對農業的理解,農業不是單純的人與地的關系,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農業的外延應該擴大到更多的領域。
休閑養生地產是農業地產開發的嘗試方向
亞健康群體的高比例和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趨勢,使得中國社會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的住宅需求呈現多元化,養生地產已經被列為了住宅產業的稀缺產品。2014年中國老年人口中已經到60歲及以上的人口15989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個百分點。中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與此同時,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剩下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
養生地產,包含著養老地產、健康地產、旅游地產、度假地產的四重功能,在市場引導過程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導入原則,將人們被扭曲的社會價值觀、人生價值觀進行重新的梳理,再通過道教、歷史文化的引導將健康、保健、養生、長壽的理念灌輸給消費者,進而將養生地產的稀缺特性、投資保值特性、結合人生健康保健的重要性和社會圈層營銷體系進行整合宣導,就會在養生地產的市場推廣和消費引導中作出特色的營銷,專題的推介還會將一種全新的人生認識傳達給消費者,并在做地產運營的同時傳播著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
養生地產,是人居產品的理性回歸,也是對人生價值的全新認定;養生地產所倡導的環保、健康、低碳、養生、自然、和諧也迎合著這個時代發展的最終方向。
現階段我國養生地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總體來說還是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可以預見,不改變農業性質的商業地產開發也是新形勢
開發農業,旅游和地產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嚴密聯系當地的風俗文化,從文化層面推動當地經濟無疑是更高層面的農業產業規劃,以文化為依托的“會展經濟”是這種形式的代表。
1、昌平國際“草莓大會”
昌平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落幕不久,據媒體報道大會共吸引近200家企業參展,其中國內企業近150家,涉及19個省市;國際企業50家,涉及14個國家和地區。據介紹,在大會5天時間內,北京市昌平區的草莓采摘就達36萬公斤,收入3600萬元,平均每斤售價高達100元。
“辦好世界草莓大會,拉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昌平區政府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昌平區按照這一產業思路,緊密謀劃草莓產業的后續發展,努力推動全區都市型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目前昌平已啟動了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昌平園的規劃建設。
2、山東壽光國際菜博會
2014年4月20日,第十三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在上東壽光正式拉開帷幕。來自50多個國家、30個省市區的上千萬人參展了此次參博覽會。展會為期一個月,這是山東壽光依托產業基礎和科技優勢,向世人展示當地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窗口,也是讓世界人民認識山東的一個平臺。
從展會的展廳設計來看,舉辦方在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當地以及中國文化元素,從文化上詮釋農業經濟展會。展會設1個主展區和13個分展區,主展區總面積35萬平方米,設有8個展館(廳)、6個蔬菜溫室大棚、采摘園和蔬菜博物館。8號廳采用蔬菜、果實、種子制作的盛世中華、錦繡江山等200多個蔬菜組合景觀,融合了紅色文化、生肖文化、齊民文化等傳統歷史文化。參觀展館之余,游客還可在現場參與互動。2萬平方米的田園超市“采摘園”向游客開放。
3、安徽和縣蔬菜博覽會
和縣是安徽省的一個普通縣城,但是她同時也是在該地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國和縣蔬菜博覽會更使這個縣城擁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中國和縣蔬菜博覽會一般在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里舉辦,該農業園是由農業部、國臺辦于2009年5月批準設立的國家級農業園區是安徽省首個臺灣農民創業園。以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休閑農業”為重點,以“引領安徽農業、彰顯臺灣特色、促進皖臺交流、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
蔬菜博覽會是和縣對外展示自己的一張名片,到2011年蔬博會一共已經舉辦了五屆,在和縣將蔬博會越辦越大的同時,在“皖江”地區,和縣有機蔬菜的種植也廣為人知,和縣因此被譽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蔬果種植面積已達50多萬畝,產值10億多元,素有“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菜園子”之美稱,“皖江”牌蔬菜位列“全國蔬菜十大暢銷品牌之首”,暢銷全國。
4、南京農業嘉年華
提起“嘉年華”人們自然想到“狂歡節”,而南京的“農業嘉年華”就是農業行業里的狂歡節,以“農民的節日市民的盛會”為主旨的農業嘉年華是南京農業旅游的品牌,兼有展覽、娛樂、購物、展示、宣傳、招商等多種功能。
從2005年起,每年9月由南京市政府、江蘇省農委主辦,南京市農林局承辦“農業嘉年華”活動,向社會全面展現休閑農業發展成果,傳遞現代農業文化,為農民和市民搭建交流、互動、娛樂慶祝和共同發展的平臺。
南京農業嘉年華的宗旨是向社會展示城鄉統籌新措施、展示都市農業新成果、展示休閑農業新品牌、展示郊縣農民新風采。為農民、市民搭建一個交流、互動、發展,共同娛樂、慶祝的平臺?!稗r業嘉年華”起源于休閑農業,服務于都市農業和城鄉統籌,表現形式以吃、喝、玩、樂、娛、購、體驗等內容為要素,以創意的手段包裝,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以充滿“農”味的素材為特色,打造一個融新、融美、融經濟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富有內涵的農業盛會。
南京市已成功舉辦了六屆農業嘉年華,從向市民推介旅游農業的景觀、產品與特色線路,到全面宣傳現代農業成果,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2009年9月,國際都市農業基金會在第四屆南京農業嘉年華開幕式上向南京市頒發了“國際都市農業推廣與創意城市獎”.南京農業嘉年華已成為南京都市農業的一塊金字招牌。
根據這些案例分析得出,如何使旅游經濟和地產經濟相融合,實現鄉村旅游憑借旅游地產提升內涵,旅游地產依托鄉村旅游提高品牌價值成為了新亮點,休閑農業地產已然成為未來建設投資的新的熱點。
第三種模式:婚慶綜合體=影視城+玫瑰小鎮+愛情驛站+家居廣場
愛情,一個永恒的主題?;閼c文化,一個長盛不衰的產業。
打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冊,愛情文化、婚慶文化源遠流長,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人類社會中,并發展成為一個精彩動人、極具人氣的文化,商業附加值極大的文化,同時又是最具世界性的文化。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情是家庭的“基因”,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由愛情、婚姻、家庭、事業在歷史長河中發展形成的愛情文化,則是人們成家立業和建功有為的潛在動力和社會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建造愛情文化主題公園,把傳統的愛情文化與現代家庭婚姻文明相結合,把自然風光與愛情的浪漫情懷相結合,把愛情文化、家庭文化、幸福文化、婚慶產業和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把中國的愛情文化和世界的愛情文化相結合,必定提升人們的愛情文化品位和生活質量,從而達到復興中華民族的理想境界!旅游業、婚慶業、創意文化產業、商貿業、酒店業、娛樂業、會展業、房地產業、物流業、美女產業(選美賽事)等眾多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源頭將會帶動城市百億元的產業鏈收益。
國內婚慶產業一直都在發展壯大中,已形成婚禮服務、婚紗攝影、婚紗禮服生產、婚宴服務四大婚慶產業鏈龍頭,據統計新人在婚宴酒店的消費增速最快,拉動了中國婚慶消費的強勢增長。新婚消費還帶動如家電、家具、床上用品、室內裝修、汽車、銀行保險等40多個關聯行業,逐步形成令人矚目的婚慶產業鏈,蘊含著巨大商機。預計2013年因婚慶產生的消費將達9000億元。
雖然我國婚慶行業正處于市場發展的快速增長期,但中國婚慶產業的品牌成長還處在蹣跚學步階段?,F階段婚慶市場混亂無序,婚慶公司良莠不齊,存在服務不規范;高端新婚消費市場不成熟,缺乏為高收入人群量身定做的產品和服務;資源配置率低,產業資源亟待整合等問題,婚慶行業呼喚著資源整合型服務平臺的出現。
第一代產品:婚紗攝影影視基地 。
第二代產品:婚禮堂+攝影基地
第三代產品:愛情主題公園 。覆蓋領域:民俗、個性的樹屋酒店、采摘觀光園、馬場、滑雪場、游艇、蜜月婚房、溫泉SPA、休息區、多功能服務區、餐飲休閑區、親子板塊 等??梢酝耆珴M足吃、喝、玩、樂,休閑養生,蜜月假期,育兒娛教等需求。園內還設有民政局,全程為您記錄神圣而莊嚴的精彩時刻。上演煙花秀,無論是求婚還是蜜月之旅,都會讓前來的顧客感到前所未有的浪漫與溫馨。
第四代產品:Wedding Mall & 婚嫁商城。商城內部集休閑體驗、美食、從相親到戀愛、結婚到生子于一身的大型平臺商城。婚嫁商城的理念是:一步一景,一景一鋪。在休閑中體驗他國美景,在放松心情的同時,帶動消費力。
第五代產品:婚嫁O2O。將婚嫁產業涉及的27個大板塊的產品,通過線下平臺展示后全部搬到線上交易,把利潤徹底讓利給新人,實現省時、省力、滿意的婚嫁服務平臺。
經營模式
1、主題公園展覽觀光的門票收入
2、婚宴收入
3、旅游商品銷售收入
4、婚紗攝影服務
5、度假酒店經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