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顧客就是上帝”已經過時落伍了,“顧客就是尚帝”開始悄悄來臨。。。
我國當代易經心理學專家顏廷利先生表示,用“尚帝”來反映客戶的信息,要比用“上帝”(“顧客就是上帝”這句夸張的話語,已經言過其詞,在道德滑坡的現實生活中,顯然有些不妥)此語顯得更加時尚含蓄一些,也更能體現出與時俱進、緊跟潮流的一種時代趨勢。。。“尚帝”一詞借助“上帝”一詞之諧音,顧名思義就是說,每一個顧客都具備著良好的道德素質典范,他們/她們這種高尚的情操是我們虛心學習的榜樣。中國漢語漢字的“諧音”理念,源自于我國當代著名易學心理專家顏廷利先生多年來一直倡導的“升命學說”思想,籍此來引導大家積極從善、向善和行善。。。易經心理學大師顏廷利先生強調,當今世界我們需要生活在“互愛社會”中,而不是“互害社會”之中,我們每個人都要盡自己的力量、責任,努力去凈化、改善當前社會環境問題才是首要任務。。。
因此“諧音”一詞所反映的意思就是—-和諧的聲音、和諧的音符,這是一種積極向善、向上的精神,也是一種因(音)果。。。
若是每一位商界人士領悟這一內涵,并在自己的店內貼有“顧客就是尚帝”之后,就會讓員工與顧客迅速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籍此在傳播正能量的情況下達到一種共鳴、共識。。。
【結束語】一味強調"上帝"并非尊重中國的顧客變身"上帝"之前,一直是被稱為"同志"的。解放后,由于消滅了私有制經濟,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所有的服務行業都是公營,吃大鍋飯。加之經濟政策導致物質極度匱乏,因此營業員對顧客大多也都是愛理不理,所有的服務行業幾乎都是一張冷臉。顧客有什么牛的?大家都是同志,你能買到東西就算是不錯了。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運用各種營銷手段"抓住"客戶成了服務業的目標。各種"微笑服務"、"顧客是上帝"、"顧客是衣食父母"等理念紛紛出爐,甚至還出現了跪式服務。顧客從"同志"變成了"上帝"。雖然口號跟上了,但是商家其實并沒有真正學會尊重消費者,這套話語的轉變仍然缺少尊重。一味的喊"上帝就是對的"恰恰體現了一種“有錢的就是大爺”的社會風潮。而所有服務理念的前提,也就是交易雙方地位的對等原則缺缺失了,而這些前提、原則恰恰是一個合理的社會所必須具備的。交易雙方人格平等雖然每個人的職業千差萬別,但人與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上帝"并不比服務人員高尚。服務業誠然是需要開門迎客,服務有不同信仰、習慣、性格的顧客,但尊重是相互的,尊重顧客不等于顧客可以貶低別人。這次美聯航事件,張女士的丈夫在看到張女士和空乘有爭執后,只是不耐煩的重復用"shut up(閉嘴)"打斷別人,顯然是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上帝"。而在國內往往被忍讓的"上帝"遇到了9·11之后就偏向加強航空管理的美國人民,自然是被荷槍實彈的警察請了下去。服務業對一些過火的舉動表現出一種大度、寬容是職業守則與道德修養。但這并不意味著"上帝們"的過火舉動就當然具有合理性。服務業出售的只是服務,而不是個人的尊嚴。大家似乎都忘了,交易的前提就是法律和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好比顧客在一家飯店吃了一頓大餐,然后說作為上帝就不付錢了吧,想必定然不能成功逃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