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IT職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思考
張靖笙
引言:
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因此對于IT專業人才從規模和質量兩個維度都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結合筆者早年自學入行IT職業、多年的職業生涯以及還不是太長的教育和培訓工作中的體會,談談我對IT職業人才培養方面的一些想法。
筆者的人才觀:
首先筆者要談談對人才的衡量標準的看法。關于人才的定義其實自古以來都不會有統一的解釋,眾說紛紜之下一般地都歸結到成敗論英雄的后驗哲學,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千里馬易找,伯樂難求”之說。
筆者這里也不敢對人才妄下定義,因為人是很復雜很易變的復合體,廣義上來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我們很多時候對于人才的評價,還是局限在有用的層面。人類社會化之后,對于人才的衡量也是從他的社會活動影響力或者價值的角度來衡量。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人擁有的技能能為企業或者有關組織機構完成生產業務價值的活動,而他的這些方面的技能有一定的稀缺性或者難以替代性,那么我們可以把她或者他稱之為某方面的人才。
而我們說設定人才標準的困難,正是由于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兩個要素----組織價值和技能的稀缺性往往也是難以固定下來的,所以人才的評級標準也很難固化下來,事實上也就又落入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樣的眾所紛紜之中。雖然衡量標準很難固化,可是在市場經濟中,人也變成了資,很多時候衡量人才的標準就直接套用人力成本或者說人力價格。
這種事實上面向作用的人才觀毫無疑問是限制人的個性發展的,可以看成是工業化以來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污點,也給當今的教育體系埋下了巨大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國的學校教育事實上就是面向謀生就業的打工教育,用掙取功名利祿的能力作為人才的評級標準足足誤導了好幾代人,造成現代中國很難出現大師級的人物,而現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所呼喚的創新和創業精神也很難被目前社會主流年齡層(40-50歲)的廣泛認同和支持,畢竟創新和創業背后都是個性中強烈的與眾不同的動機的驅使,而我們這個年齡層次的人普遍又有多少個性張揚的膽色呢?
筆者認為,這是當下人才衡量標準的一個巨大的誤區。
任何一個人,先應該做好的是人,正如孔子的弟子規教導的,“入則孝 出則悌 謹而信泛愛眾 而親仁 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可見,在大教育家孔子的頭腦里面,把當下所謂專業知識的學習是放在做人之后的,確實人的能力也是一面雙刃劍,造福為禍要看操縱者怎么用。
而對于才,我們是不可能脫離人所處的工作環境來孤立看待的,一個人對于一個企業到底是不是才,不是看這個人有多高的學歷,而是他目前所熟練掌握的技能能否在企業當下發展水平中幫助企業實現業務價值。一個擁有超人能力的人,如果把他放在和他的能力不匹配的位置上,那他也是不會有什么成就的,正如讓孔子去種菜、張飛去繡花,如果真是這樣,就不會有歷史上的孔子和張飛了。
筆者的人才觀是把人和才區分開的比較好,筆者認為人和才是兩碼事,沒必要混為一談。人是性格、思想、習慣、舉止等方面的個性綜合,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而同時受到法律道德等超我的約束,是由每個人意識選擇和自身修煉來決定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而才是和社會生產活動中由分工角色的要求相呼應的,隨著場景的不同也會時過境遷,相對不穩定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筆者是不推崇人才評價標準的,更不能認同人才評價標準的僵化。
本文不在做人層面上展開了,接下來的討論中把人才的概念局限在才的層次,雖然事實上才的發揮在很大層面上還是由人來決定的。
當今企業中的IT職業人才需求分析
我們談論IT職業人才,如前文論述,我們首先要分析企業需要怎樣的IT之才。目前的IT工作崗位,按服務單位的性質,可以分為甲方IT和乙方IT;而根據工作性質,可以分為研發崗和應用崗,下面這個表給出一個分類解釋。
服務單位 工作性質 | 甲方 | 乙方 |
研發 | 第二象限:企業內部自己開發自用信息系統的IT人員 | 第一象限:專業開發產品的IT企業的研發人員,包括電商企業的研發人員 |
應用 | 第三象限:企業內部信息系統或者計算機設備的管理和維護人員 | 第四象限:在IT服務企業從事定制開發、項目實施和技術服務交付工作的人員 |
表-1 IT職業人才分類
在上面的組合中,第二象限是歷史遺留的現象,當初在軟件行業還沒成熟的時候,大量的應用程序可能是企業通過自己招聘程序員來開發的,而這種開發的方式專業程度也是偏低下的。筆者之前聽過一個銀行客戶的比喻,甲方自己開發軟件就類似自己建房子自己住,規模和質量肯定難以和專業的建筑商媲美,品質不高也大多會將就使用,當然,也只能是小房子了。而隨著軟件行業的成長和甲方自身IT應用水平要求的提升,信息系統的復雜度也遠遠超過了企業自行開發可以勝任的范疇了,可以說這個象限的IT職位只局限在少數幾家大型銀行的軟件開發中心中,本文就不做分析了。
其次我們分析一下第一象限的IT崗位,這類崗位專業要求最高,往往屬于對特定的技術要求很高的研發崗位,而這類崗位的技能由于特定性的限制,很大程度要依賴企業自身的培養,在人力市場中,也往往是通過獵頭來獵取的稀缺崗位;
接下來,第三象限的IT職位大量地存在于實現了業務運作信息化的企業當中,這種IT崗位和企業業務和管理流程關系很密切。甲方IT人員在信息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擔任甲方代表的角色,完成需求溝通、系統選項、驗收把關等工作;在系統使用過程中,擔任數據管理,系統使用培訓和支持、故障跟蹤等。從專業角度進一步細分可以包括系統分析、信息管理、數據庫管理(DBA)、系統管理、網絡管理等等;
最后,第四象限的IT職位構成了當今IT從業人員隊伍的主體,和第一象限的研發崗位相比,第四象限的IT職位必須面向客戶的特定需求,以服務的方式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客戶完成特定的任務,解決特定的問題,因此要綜合溝通和技術運用的能力。
IT職業人合理的知識結構
當前市場對IT職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IT應用領域,筆者在IT應用領域甲乙雙方都有過多年的工作經驗,多年的技術和管理工作中接觸了大量軟件方面的職業人,觀察到目前IT應用領域的從業者知識結構普遍是如圖所描述的倒T-型的知識結構。
圖-1 倒T-型知識結構
在他們內心深處,對于自己身份角色有很明顯的技術傾向,內心對業務知識抱有很強烈的漠視和消極抵觸思想。他們大部分的專業技能和注意力放在了單項技術,例如具體某幾門編程語言上,這種思想除了出現在軟件工程師身上,也可能是其他IT崗位,例如可能是網絡、硬件設施、操作系統、數據庫的配置和調試等具體的專項技術上;而對需要更高綜合能力的面向對象的分析和設計、UML、SOA這些方面的技能卻顯得不夠熟練,工作中表現為軟件設計缺乏清晰的架構思想和寬廣的技術視野;更進一步,由于不了解業務領域的知識,很難對用戶提出的需求能主動地易位思考,造成了在對用戶需求理解和認識上的片面和誤差。
圖-2 關于需求溝通傳遞失真的卡通圖
這是在軟件行業很典型和形象的關于需求溝通傳遞失真的卡通畫,10張小的卡通圖,分別指代了10個不同的階段對于客戶需求的描述和理解。第一張圖是客戶解釋說“這是我想要的”:一個三層的木板秋千被吊在一棵大樹的右邊;項目經理理解的時候已經開始過濾和曲解了一些需求:秋千變成了一層,掛到了大樹的中間;接下這個需求被層層傳遞給下面一個階段,例如分析員、程序員等。有意思的是,中間的某個階段,咨詢顧問對客戶需求進行解釋的時候,秋千的三層木板會變成一個沙發,他告訴客戶說這個沙發秋千特別的舒服。接下來,我們程序里面的項目文檔是怎么映射需求的?是一片空白。軟件到安裝發布之后,不能用;而向客戶收費的帳單卻好像高速的過山車,呼嘯而來。到了支持階段,客服對用戶進行支持的時候,當客戶電話過來的時候,他在電話里詢問客戶“你的機器重啟了嗎?”,“你的軟件有沒有重裝” 。而最后一張圖,最終客戶真正想要的東西其實沒有那么復雜,他只想在樹上掛個輪胎作為一個秋千,有意思的是他自己都沒有能描述清楚他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我們看到那些卡通圖片所代表的階段需求理解,每個階段向下階段過渡時候,都因為那個階段的人對于上一個階段的需求信息的誤解和丟失而發生偏差,最后導致了用戶想要的東西和最后開發出來的軟件非常不一致。
從軟件角度來說,用戶他并不知道也不關心所面對的軟件系統后臺用什么樣的語言、中間件、開發平臺、軟件開發流程。對于用戶來說,他只知道電腦一按有一個程序出來;或者手機上可以發一個短消息出去。對用戶宣傳你的技術多先進,用戶其實不關心,用戶關心的是用戶體驗。軟件項目開發的每一個階段,其中溝通過程就是傳遞用戶體驗描述。為什么這么說?正如剛才那個用戶在開始想做一個秋千的時候,對他來講并不知道這是木板、還是鋼筋做的,用戶只是描述一種體驗,用戶跟設計師說我想有一個秋千,能夠晃來晃去,而且很牢固,他不會說他需要用什么材料或者多粗的繩子。
可見,這種倒T-型知識結構的IT職業人,由于缺乏自身對用戶體驗的體會和理解,是難以和軟件系統用戶達成良好的溝通的。因此其知識結構和IT應用領域的職業需求是不匹配的,那么,和IT應用領域的要求相匹配的知識架構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筆者認為,為了要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IT和業務的融合,IT職業人合理的知識架構應該滿足如這個圖的T-型結構,在T-型結構中,強調的是技術對業務的適用性,作為IT應用領域的IT職業人,應該是植根在所服務企業的業務領域的土壤上,綜合運用領域知識、服務方法論和企業架構的知識,采用開放和中立的態度選擇和應用適合企業的IT技術。
圖-3 T-型知識結構
如果你是一位IT職業人,這里給出擁有倒T-型和T-型專業知識結構對你的職業發展前景的比較:
倒T-型知識結構 | T-型知識結構 |
l 缺乏對領域的理解限制了你的能力只能是一個程序員,而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專家; l 不了解架構和框架使得很難在新的項目中復用以前的項目積累下來的經驗; l 只專長于一門技術讓你只是成為IT發展潮流的被動跟隨者,讓你非常難以跟上技術的變革。 | l 領域知識和技能有利于讓你更迅速地理解需求和設計解決方案; l 對架構和框架的理解讓你可以給客戶迅速展示IT項目的發展路標; l 認識多種技術可以幫助你比較各種工具,減少對單一技術的依賴,從而達致技術獨立性。 |
很明顯,只有擁有T-型知識結構才能讓IT職業人有走得更遠的職業生涯。
淺談當今我國IT職業人才的培養體系的改進思路
造成上文所說的在IT職業人中普遍存在與實際工作要求不匹配的倒T-型知識結構的情況,和我國高等教育傳統的IT人才培養體系還是分不開的,畢竟現階段IT人才的培養主要還是通過高等教育體系來完成,筆者也曾在華南一家以專門培養IT職業人才而聞名的信息技術學院從事軟件教研室主任的工作,結合自己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我認為當下的IT職業人才培養體系存在著下面的問題:
l 首先是師資問題,當下國內高校的IT師資有相當部分是沒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很多是一直在學校讀書,然后畢業留校工作這種純理論型的教師,缺乏對企業運作和行業發展趨勢和信息化融合要求的理解和認識,甚至連業界流行的技術標準都一無所知,我任教過一個大二下學期的軟件專業班,居然全班80多位同學對CMM一無所知,因為之前沒有老師和他們講過;
l 其次是對IT職業人才培養目標基本還是沿襲傳統學科專業理論體系劃分,沒有明確IT和業務融合方面的理念宣貫,并且缺乏針對當下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下的正確IT職業發展觀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也缺乏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
l 第三方面是,當下IT應用領域存在多學科、多專業、多技術的融合使用的要求,而跨專業之間、專業內不同課程之間的聯系和協同教育顯得比較薄弱,造成學生在對技術的融合使用融會貫通上缺乏系統的觀念。例如我所任教過的該校各專業優秀學生組成的尖子班中,有來自軟件開發、數據庫和軟件測試幾個專業的學生,而軟件測試的學生的觀念里面認為軟件設計和開發不是他們專業的事情,對于諸如需求分析、需求驗證這些他們認為應該是屬于軟件開發的工作顯得淡泊和無知;
l 第四方面是專業課程知識的更新速度和產業發展需要存在相當程度的滯后,很多過時的技術沒有及時地更新和調整。
我認為以上存在問題的根源正是我國多年以來高校教育體系和產業的脫節造成的,過去,我們習慣于把產和學看成了兩個不同的領域,校和企看成兩個不同的社會部門,時下廣泛宣傳的產學結合和校企合作不正好印證了兩者本來結合和合作的薄弱嗎?所以,為了解決IT職業人才培養體系和經濟發展需要不匹配的問題,其深層次的出路還是在于從產業發展角度的重新布局,筆者認為在目前多種校企合作實踐的基礎上,可以開展一些更深層次新的產學融合的嘗試:
1)在辦學方面,可以參考和學習美國私立名校的校董制度,成立包括廣泛的社會產業人士組成的學校董事會,建立辦學服務于社會的教育治理體制,讓更多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體系的戰略發展規劃、績效評估和運作監管中;
2)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由地方政府牽頭,把地方產業發展規劃特別是一些新興產業園的發展規劃和當地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掛鉤。一方面通過高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人才雙向交流,具體可以讓高校在企業挑選合適的技術人員參與學校的課程建設和教育,而高校派遣教師到企業參與技術實踐工作,政府可以在人事政策、福利待遇給予扶持和補貼,以此來擴大師資力量和提升高校教師團隊對產業融合的認識;另一方面,鼓勵把參與高校的培養課程體系建設工作融入各產業行業協會的常態化工作,引導產業把自身的人才需求轉化到人才的生產源頭的體系建設中。TCS(塔塔咨詢服務公司)中國的塔塔大學,針對企業自身對IT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培養體系結合,開發了針對性很強的課程,并且和企業實習制度相結合,在這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實踐;
3)貫徹十八大關于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對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要求,建議對IT專業的學生都要設置物聯網、大數據、企業架構和信息經濟方面的課程;
4)把企業內員工培訓和高校教育資源結合起來,高校要站在產業的技術制高點的角度開展各種培訓和認證工作。把目前短平快的企業內訓,轉變為鼓勵在職人員通過修讀高校的培訓課程和通過專業認證考試,邊工作邊主動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轉型成T-型知識結構的人才。
5)可以建立和推廣校內虛擬公司的實訓體系,邀請校外企業人士擔任虛擬公司的董事或者監事以評估公司運作績效,以真實公司場景為藍本,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靠自身的努力來解決問題;
6)高校更積極參與到產業信息化的各種交流活動之中,甚至可以主動提供平臺把當前業界流行的各種企業信息化交流會議放到高校環境中來進行,并把人才培養作為產業交流中的重要議題。
歸根到底,就是通過產業和教育的體系貫通,實現把產業發展中的專業人才要求對接落地到學校培養體系之中。
總結
最后,引用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觀點作為本文總結:“知至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至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和行本來就是每一項人類社會活動不可分割的兩個面,真知必能行,實踐出真知。
因此,解決目前我國IT人才培養體系和市場需求不協調的問題,需要我們建立以產業長遠發展為導向的正確的人才觀、用人觀和育人觀,建立政府、企業、高校協同的系統的培養體系,從根本上通過實現IT教育和產業發展的高度融合中尋找解決人才短板問題的正確出路。
(2013年1月5日初稿)
(2013年1月6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