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說數據很有用其實是一句也沒什么用的大白話,雖說數據已經像空氣彌漫在人類社會生活每一個角落,也像水分一樣滋養或毀滅著今天很多人類社會的事物,可這種說法還是很籠統的,在組織內部很多具體的事情上,很多身處其中的人們,也說不清楚數據能有什么用?
技術上數據當然有很多用途,而我們各種應用數據的目的,都應該與一個當下工作或者生活中的應用場景有清晰的關聯,能明確用什么數據解決什么問題或者創造什么能力,前者關乎認知,后者關乎行動,更進一步說,數據唯有發揮出對應用者認知支持或者能力升級的功效,我們才能說清楚數據有什么用。
為什么要強調當下,這和數據思維的本質有關,我認為數據思維的本質是以物化的符號資源重構現實(reality)所建構出來的計算模型和認知環境,這樣就可以讓機器有條件在一個虛擬現實的系統中分析和推演物理事物的運動變化。人工智能將來是否會具有自然人一樣的自主意識現在不得而知,可目前還遠遠不到那么神奇的地步,數據與事實的相符程度也決定了機器智能的有效程度,如果數據出現和當下物理事物變化狀態相脫節的偏差,那么機器也很難準確算出符合現實需要的結果,很多情況下垃圾進還是垃圾出,垃圾數據會讓再高明的數據智能應用的設計方案完全無效。
很容易理解,我們說數據的有效性都是和時點相關的,當數據加上了時間戳形成歷史版本存儲起來之后,而釋放這些歷史數據的價值也在于將其作為分析比較當下情況的一個參照,我們相信事物運動變化是連續規律而非離散隨機的,因此歷史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從過去的軌跡延伸到今天發展狀態的有效研判,這本質上是從時間上擴展對當下現實的認知深度,并提升事物變化預測的有效性。
于是,我們今天探討數據的價值,需要分別從認知與能力兩個角度明確所應用的數據資源增強現實和用在當下的必要性,我們幾乎可以得到很確切的論斷,縱然我們擁有海量的數據資源,那些脫離當下需要的數據資源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能否認這些數據資源將來具有變現的潛力,但潛力不代表當下可以實現的生產力,不能成為當下生產力形成條件的數據資源也就不是數據要素。
數據資源和數據要素的區別,我認為還是從企業能否在當下實現數據生產力作為判斷標準,在數據要素這個概念提出來之前,其實我們是把數據資源和數據資產混為一談的,資產是其對企業組織來說具有確切經濟屬性和權屬關系的,數據確權的意義在于數據的經濟屬性,也就是能成為生產力形成條件的要素屬性。
筆者今天提出這個論題,是因為我看到業界很多關于數據價值的表述往往還是停留在資源利用潛力或者可能性的角度,我當然不否認大數據蘊含了巨大的價值可能性,是新動能的原油,也是新時代的金礦,可如果我們各種關于大數據的表述都沒涉及到現實數據生產力的形成和催化條件,那么談什么數據的價值都是空洞的,所有的價值創造過程都蘊含在實實在在的人類社會必要勞動之中,而不在資源未來價值潛力的許諾陳述上。
數據要素市場化的關鍵在于數據要素的合理估值和定價,這當然會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而綜上論述,如果我們可以回歸到市場供需匹配、資源配置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聯系數據當下應用需求與數據要素市場供給能力之間的資源配置關系。
只要數據當下能用起來,其應用價值就必然比較容易衡量,那么數據要素對生產力所做的貢獻也就比較容易衡量,這應該是數據要素市場化機制的基礎,我認為應該讓數據增強現實與用在當下成為數據管理與數據治理工作的準則。
(此稿成于2021年3月8日,如需引用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