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笙
我們被“互聯網+”的空氣包圍了
這個春天繼“duang”之后,“互聯網+”又席卷而來,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華夏大地最時髦的標簽,好像在空氣里撲面而來,不管你關心不關心,我們已經被這樣的空氣包圍了。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2015年)的兩會上吹響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角,可能很多傳統企業的老板咋一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會覺得這關我什么事呢?然而不管您愿意不愿意,您會發現生意對手中,冒出越來越多各色各樣的草根新面孔,當一些貼著”互聯網+”標簽的草根逆襲傳聞越來越頻繁地敲擊您的耳膜,您還能覺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自己沒關系嗎?
到底什么是傳統企業?
到底什么是傳統企業?筆者的定義很直接,就是那些在過去取得過成功和輝煌,今天還在經營的企業?這里有兩層含義:
第一, 傳統企業是有故事的企業,因為有故事的企業才有生命力。傳統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可能在“duang”的時代,傳統被“互聯網+”人類認為是迂腐、守舊,而筆者認為,恰恰是這些傳統企業支撐了社會經濟的脊梁,給予“大眾創新、萬眾創新”以堅實的基礎和抗風險的保障。
第二, 傳統企業過去的成功和輝煌反而已經成為了歷史包袱,因為成就他們輝煌的時代已經在今天網絡經濟的沖擊下“被消失”了。沒多久“被消失”的諾基亞,今天的微軟、蘋果,甚至谷歌、BAT都將是新的“傳統”企業,因為他們過去取得的巨大成功造就了一代經典和傳統,而如果這樣的傳統成為頑固的組織慣性,成為阻礙企業轉型的歷史包袱也是必然的。
而與這個概念相對應的,是我們稱之為“草根”的經濟個體,因為他們還沒有家底、連生存都還成問題,千方百計從市場的夾縫中突圍而出是一種生命的本能。
莫非“互聯網+”草根打了雞血?
今天在中國,可能很多土豪級的傳統企業老板們越來越想不明白了,互聯網這東西咋的啦,依俗語說,咱也算有財有勢有故事,按往年“草根”要成長為“大樹”,那不熬上幾十個年頭是不可能的,在我等“大樹”下面也不還得低頭順眼地掙點營生,咋自打哪些“草根”們沾上互聯網這玩意以后,就像打了雞血似的,膽子越來越大,動靜也弄得越來越大?
凱文.凱利在他《失控》、《新經濟新規則》等作品中不斷地預言寡頭企業的消失, 依筆者淺見,作為傳統企業的“大樹”,倒不能怪“草根”對其賴以給養的市場地盤的蠶食,只能說怪互聯網這道大風刮得越來越烈,正在不斷地摧哪些硬硬的“大樹”的身板,大風能把大樹吹翻,倒沒聽說過能把小草吹斷,這說明在一個高度變化的動蕩環境里,大樹原來的生存優勢就不再了,而小草以其柔軟、靈活和順從,反而游刃有余。
因此,與其對“草根”們搶自己的飯碗憤憤不平,不如想想自身企業如何向“互聯網+”轉型,放下自以為是的傳統,放低身段,由硬變軟,讓自己的心胸格局更加開放和包容。
為什么傳統企業的轉型這么難?
今天談轉型已經和每天刷牙一樣沒什么味道,對于很多傳統企業來說,轉型是一件進退維艱的兩難道路,不轉型等死這個不多說了,可是很多企業怕盲目的轉型是找死。為什么傳統企業的轉型這么難?筆者認為,對于一個傳統企業的“互聯網+”轉型來說,實質就是如何面對自由和秩序兩股力量的交鋒和沖突。
秩序代表企業作為組織形態存在所依賴的集權控制、封閉結構和確定的運營框架,俗語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傳統企業的持續經營,是在由規矩固化而成的框架內使用各種資源來實現企業動機中預期的價值。沒有組織紀律就無法形成組織的合力和意志,自然就無法形成有效的組織行為。在要素缺乏、特別是信息不對稱的時代,企業以自我為中心開展各項業務活動,企業結構是封閉的,內外的邊界是明確的,正因為如此的企業邏輯,企業組織在指定時間內所具備的業務能力和擁有的要素資源“被認為”自然應該受到企業邊界的約束,俗話說,有多大個鍋做多少的菜。在以秩序力量為主導的企業邏輯里,企業規模的膨脹和對秩序力量的依賴性是同步遞增的,以至于維持企業各個領域業務運作秩序的內部組織成本越來越龐大,反過來制約了業務規模的膨脹速度。
也偏偏是遵循這種貌似天經地義的企業邏輯,很多企業的轉型表面上是努力向更高效率升級,實質上是向更強秩序的方向靠攏,表現出更加嚴密的內控體系、各種更高的KPI、要求員工更加苦逼地工作等等。
而互聯網恰恰代表了自由的力量,誠如凱文.凱利寫的《失控》,互聯網是對現有以集權控制為主的社會秩序的大規模解構,這對于習慣上以秩序為看家力量的傳統企業邏輯當然就是背道而馳的了。“草根創客”開放、包容、個性的工作機制借互聯網duang的自由力量逆襲成長,“草根創客”沒有傳統企業這么多墨守成規的條條框框,而是把自身放在互聯網這樣一個更加巨大的框架內來經營,這種模式正好順了互聯網讓各項經濟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動的風向,只要站對風口,母豬也能起飛。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那些什么諸如互聯網營銷不懂、高管年齡太大、商業創意難產、人才和信息技術經驗缺乏等等問題對于傳統企業轉型來說都只是一些表面的障礙,或者說只是一些技術層面的問題,也并不難克服,而傳統企業的“互聯網+”轉型之路的背后最根本的矛盾沖突是代表秩序和自由這兩股力量的博弈,對于傳統企業的掌門人來說,這恐怕是最棘手的困難和矛盾,而恰恰這兩種力量是傳統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都需要的,對各自的分量和分寸又要拿捏得當,過猶不及。
傳統企業該如何互聯網+?
經過上面的討論,傳統企業想生存下去,不被“互聯網+”的大風摧垮,不轉向“互聯網+”是不行的了。但轉的代價和風險也會很大,因為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帶來的就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觸發一系列地震:企業組織架構變革、商業模式改變、工作流程的重組、行業價值鏈顛覆、基于大數據的分析決策要求等等,以及整個社會管理思想的變革。作為企業掌門人,這樣的過程充滿了太多的不測風云,而具體怎么轉才能在推動變革的同時不至于讓企業失控呢?
筆者認為,擒賊先擒王,傳統企業的掌門人要在轉型企業的過程中善于有效運用和引導自由和秩序這兩股貌似水火不容、其實是矛盾統一的巨大力量,用理智和冷靜來應對變局,用遠見和卓識來打破僵局,下面筆者圍繞這個中心觀點,對于如何轉型成“互聯網+”的傳統企業給出一些更加具體的補充建議。
第一, 主動擁抱互聯網開放自由的集群力量,徹底打破企業原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定位思想,從組織文化基因上學習“互聯網+”草根精神,過去很多企業僅僅把互聯網看成一種新的營銷渠道或者手段,以為自己的產品可以放在網上賣了就是擁抱互聯網了,這樣的“互聯網+”是不究竟的。正如凱文.凱利在《新經濟新規則》一書提出的“網絡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工廠”。如果企業把互聯網看成一個可以從事價值創造的大工廠,而不是一個只能做交易的大賣場,將自身生產活動從閉門造車轉型向在互聯網這個大工廠整合各種資源來制造各種匹配用戶需求的產品,那么天下的資源都可以通過合作來整合,競爭對手也可以變成為合作伙伴,現在的智能手機產業基本也就是這樣做了。
第二, 珍惜、保存和延續自身的傳統,特別是不能喪失對企業長期發展的自信。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商業洞見,深入了解行業,篤定地追求長期價值才是在當下及未來能夠真正掌握變革中成長的要義,遠見卓識唯有與之匹配的深厚經驗積累才靠譜,在時代大變局面前,洞悉創新的力量而不盲目投機,勇而不敢則活,因此,企業的發展不能割裂對傳統的傳承,這是在更高的企業文化和價值的層面進行秩序重構,有故事的企業才有生命力,這個原理在“互聯網+”的時代也是不會過時的,而且是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絡世界中保持特有品牌魅力的必要條件。
第三, 提升格局,要從更高的層次理解和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創業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方面,傳統企業的掌門人不能再固執于自身企業的有,放空才能新有,歸零又是新起點,歸零心態是轉型路上堅定前行的內在力量;另外一方面,善用傳統企業的現有資源優勢、以集約型經濟手段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社會化大生產大潮,并且以增加研發投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強質量、標準和品牌建設等方式促進戰略性產業水平的提升。
第四, 戰略講秩序,戰術講自由;大局有秩序,微觀有自由。筆者在本月公開發表的另外一篇論文《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戰略無用了嗎?》有一些這方面論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長遠來說有序成長才能基業常青,成熟的組織才能具備更高的抗風險和創新承載能力;但是在具體的事務性業務活動中,在執行上要具有更高度的靈活性,可以借鑒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手法,給員工更大的自由空間,提升每一位員工主動參與經營的機會和熱情。
隨著互聯網絡經濟的崛起,傳統企業中所崇尚的封閉結構、中央集權、秩序穩定、絕對主義正在被互聯網的自由力量所顛覆和摒棄,由于網絡經濟的自由化性質崇尚失衡、分散、不確定、動蕩和相對主義的新規則,草根自由主義正在互聯網的世界里面萌芽。因此守舊的傳統企業只能扮演氣球一樣的角色,內心不斷自我膨脹,而尊嚴和體面的外衣已經越撐越薄,只要一根小刺的沖擊就足以讓其轟然破滅。
“互聯網+”是網絡經濟新常態對傳統企業的倒逼,隨著用戶永遠在線、萬物皆可互聯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已經是一種常態,自以為能獨善其身、偏安一隅的傳統企業其實只是一只坐在一口被慢慢加熱的深鍋里觀天的鍋底之蛙,唯有遵循網絡經濟的新規則,敏銳地感知到變化,比對手提早一步接納和遵循這些新規則,主動擁抱新規則,方能在新規則主導的未來的經濟世界中搶占先機,贏得長期競爭優勢。
而擁抱“互聯網+”新規則只是轉型的開始,轉型的目標是讓傳統企業在“互聯網+”的大潮中練就適應新形勢新常態的新秩序,進而形成自身發展的持續動力,成就更高層次的新價值。
(2015年3月21日夜完成初稿,2015年4月2日在此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