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市場在今年會迎來全新的洗牌,美國、歐洲、日本三大經濟體壟斷世界金融的格局已經走到盡頭,未來隨著新興經濟體的不斷涌現,以及各國間提升國際貿易貨幣結算等業務的效率的需求,像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的國際組織會越來越多,金磚銀行只是這場金融格局重塑的開始。
美元一直是國際結算和儲備的主要貨幣,隨著一輪輪的量化寬松政策,引發了全球的通貨膨脹,加速了美元的貶值,減免了對外巨額的債務,這也令新興經濟體的國際貿易受到重創。金磚銀行的呼之欲出,對于中國來說,最大的益處莫過于促進金磚國家間的經貿業務的發展,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并且集中外匯儲備以抵御收支危機或貨幣危機。
從黃金的角度而言,黃金在國家市場上的主要職能是儲備貨幣和避險工具。作為一種貨幣儲備,主要由美元擔當著這種功能,黃金的儲備貨幣職能有所削弱,但黃金對各國的貨幣政策仍有著一定的影響,是對付通貨膨脹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人們為防備美元資產下跌而持有的防范性資產。可以說,黃金對美元具有替代作用,其作為避險工具的職能仍然存在。因此,隨著金磚銀行的成立,國際黃金價格以及美元匯率的波動也在所難免。
新成立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將主要對新興國家的開發項目提供融資。除五國各出資100億美元外,還有方案提出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籌措原始資金。儲備庫的金額在成立之初將達到900億1200億美元。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將以援助開發為主要目標,其業務與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多有重合。以世界銀行為代表的現有國際金融機構主要由日本和歐美出資,并廣泛介入人事及組織架構安排。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將成為擺脫發達國家的一種嘗試。
金磚國家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興經濟體,這些國家擁有全世界25.9%的土地、43%的人口和17%的國際貿易。外匯儲備合起來達4.4萬億美元,人口占世界的43%。金磚銀行的成立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管理體系將徹底改革,擴大了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
金磚銀行首先服務于金磚國家,用于金磚各國為基礎建設改造籌集資金。受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金磚國家的經濟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經濟要復蘇,大規模基本建設投資不可少,而資金短缺的瓶頸因素日益顯露。金磚銀行可以在類似于歐債危機的全球金融危機發生時,為各國提供長期的資金借貸工具。
對于中國來說,十八大提出的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那需要基礎設施建設,但隨著去年年底銀監會463號文件的發布,各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受到限制,針對以財政性資金償還的公益性項目的信政合作業務被叫停,嚴禁直接或間接吸收公眾資金違規集資,對基建類信托產品的銷售有一定影響,由于監管層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一步加強監管,部分地方投資主導的基建項目進度或有延緩,這些舉措就是為了減少財政金融領域的風險隱患。隨著3月25日銀監會又下發規范銀行理財產品的通知,對于理財資金池中的產品要加強監管并單獨建表,這一系列的收緊措施無疑加重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難度,金磚銀行的設立是給中國帶來了國際化的融資途徑,在今后可以為中國城鎮化建設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對于中國今后走城鎮化道路注入了源泉。
同時,也有個問題擺在面前,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選擇與評估。城鎮化必須是有效率并且要減少低效率的工程,避免重復建設,因此對于基礎設施的選擇上我國必須重新設立評估標準,還要避免吹大通貨膨脹的泡沫,避免借城鎮化的政策東風違規擴張投資。
成立金磚銀行也并非易事,金磚國家在大宗商品價格上立場不一。進口大量大宗商品的中國和印度希望價格降一些。作為出口國的巴西、俄羅斯和南非則希望價格上揚。 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還等待磋商,比如選址、資本和管理,如何尋找最大公約數,承認差異化,持有寬容和理性的心態,將各國金融文化融為一體,制定統一的標準等等。
金磚國家能否步調一致,求同存異,能夠互相包容,以組建金磚銀行為契機,打破世界金融的固有秩序,為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作出貢獻,仍然不確定,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然而,中國長久以來的國內市場壟斷,缺乏市場化運行和嚴重的行政腐敗以及歐美國家是否會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等都是問題,如何維持這個跨國政策銀行的高效運轉,平衡其政策性特征與市場化運營模式、國際化的執行標準都是對中國的真正考驗。
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和定位應該是先行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使金磚五國之間能夠逐步達成共識并可以實現共贏,要學習世界銀行的運作模式,同時要挖掘體制內外金融專家組建中國金融智囊團隊,不斷地運用金融創新的工具,運用好這個國際融資途徑,有效地規避系統性和非系統性風險,可以運用PE等模式規范管理好融來的資金,運用好杠桿效應能夠有效地推動城鎮化的進程。
金磚銀行的設立對于中國投融資文化的建立標準和投融資的規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國際的舞臺上由金磚五國互相監督,共促發展;這也同時對國內各大銀行要加快轉型升級、規范管理、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專家簡介:
宏皓:著名金融學家、融資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金融智庫首席金融學家、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顧問,央視網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