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開會議,會議稱,要全面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要采取正確方略和有效辦法推進五大重點任務,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關鍵是深化國有企業和金融部門的基礎性改革,去庫存和補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導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工市民化有機結合起來,降成本的重點是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抑制資產泡沫和降低宏觀稅負。抑制資產泡沫很可能是指的房地產市場泡沫。房地產業成本高,抑制了其他一些行業的發展,也攫取了其他一些行業的利潤。
而實業發展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導致房地產泡沫的產生,大量的資金轉移到房地長市場,催化了房地產泡沫。近年來,由于實體商業的不景氣,百貨業態及賣場相繼出現集中關店現象。百盛、天虹、王府井、萬達等多個知名百貨公司相繼關閉部分其在二、三線城市,甚至一線城市的門店。同時,另一零售主力業態“大賣場”也陷入業績下滑的困境。數據表示,全國連鎖的大潤發超市利潤在2015年首次停止了增長,永輝超市業績也出現了小幅下滑,其他一些賣場也紛紛放慢甚至暫停了開店計劃。
關店潮愈演愈烈,百貨、超市、便利店、餐飲、購物中心全都涉及。鐵打的地段,流水的店。關店,或意味著悲情退出,或意味著斷臂自救,或意味著重心轉移,或意味著斡旋調整。不管是刻骨銘心的教訓還是以退為進的戰略,關店潮涌現的怵目驚心甚至比開店的宏偉計劃更值得關注。中國許多行業正面臨著大洗牌。
傳統制造業哀鴻遍野。農業,三大主糧價格全線下跌。工業,PPI連續49個月下降。餐飲,中高端的都賣自助餐了。酒類銷量下滑,紅酒爛市了。鋼鐵水泥煤炭,回到90年代的價格了。制造業的萎靡直接導致的是實體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很多開實體店做生意賺錢的越來越難以維持下去,有的直接關門倒閉。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式發展,未來幾年,實體店倒閉潮會越來越猛烈。
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數據,2016年上半年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累計下降3.1%,相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2個百分點。下滑的實體商業拖累商業地產“入冬”。數據顯示,6月末,全國十大城市商業市場累計存量再刷歷史新高,已達5267.75萬平方米,同比上漲幅度達10%。其中北京、成都、天津、杭州等4個城市商業存量創新高,成都、天津、南京存銷比分別高達141個月、96個月、83個月;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的存銷比分別為56個月、42個月、23個月、36個月。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當前商業地產產能過剩情況嚴重,二、三線城市的存銷比多在50個月以上。那么,實體企業不景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高租金壓垮實體店
早在14年年底,就有媒體報道稱,上海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銷售毛利幾乎沒有增加,引得大批內外資企業陸續關閉門店。另有媒體統計,目前二三線城市商業街上的專賣店,一年房租200萬—300萬元,很多專賣店年銷售額也就只能做到幾百萬元,刨去人工、稅收、水電等費用,利潤所剩無幾。
開個小店,養活一家人這樣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線下生意做得好的,可能就剩下那些非常注重體驗的行業了,比如飲食、沐足、體育運動等。昂貴的租金成本,加入發展狂熱的互聯網,確實是越來越多的生意從線下轉到了線上。
二、高稅費之殤
社會保險33%,企業所得稅20%,增值稅17%,個稅累進,粗算10%,貸款利息10%,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以上海為例,現在在上海開個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區辦公室,人工,房租,辦工設備,稅費,樣樣都貴,起步每年40萬。十人公司每年要100萬。這是最低標準,員工還十分不滿意待遇。
三、林林總總的成本節節攀升
對于制造業而言,主要的生產要素都在漲價。工資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價,水價,氣價,都在漲,房租是長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漲一點點。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國到處是收費站,產品從蘇北小縣城出廠,到四川小縣城銷售,中轉三四次,價格基本是漲三倍,否則就是虧。總而言之,所有東西都在漲,唯獨是出廠價格持續下跌?,F在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黑白兩道的壓迫,銷售冷到冰點,知識產權保護為0,合同無法履行,到處都是收費站。這種現實情況,怎么可能產生大批優質企業?
四、融資難,難于何處?
為什么銀行不肯放款給中小企業?原因很簡單,你的生意不能穩賺錢,銀行不想借給你。貸款100萬元給小民企和貸款一個億給大國企,花費的成本是一樣的,銀行自然沒有心思理會中小企業了。
現在的情況是,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國企拿到了資金后無處投資,于是資金在國企手里轉個彎,高息放貸給中小企業。國企成為貸款的二道販子,再扒了小老板一層皮。中小企業雪上加霜。
五、勞動力的缺失
中國制造業不是和歐美日制造業競爭,而是和有天量貸款的國企基建競爭資金實力。建筑工地開出的超高工資,普通制造業根本無力對抗。所謂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資的,否則沒人來,現在一個辦公室文員,吹空調都要3500+五險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是國企主導,根本不考慮投資收益,也無所謂勞動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資,通過高工資誘惑制造業服務業的人到工地砌磚。
基建的資金來源于貸款,且無所謂還貸,制造業要考慮成本和利潤,只好收攤了。許多高速公路給農民工發高工資,但本身虧損。一旦不印,農民工的高工資立即就沒了。這些就是導致了實業發展困難的原因。我國實體企業的發展困難重重,直接導致了民間投資增速下降,促使大量的資本轉移到房地長行業。2016年,高地價、高房價一直占領各大網站的頭條,而房地產泡沫也在不斷的擴大。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高達15263萬平方米,同比激增23%。有關數據還顯示,二、三線城市商業用房等消化周期高達50個月以上,一些城市甚至達100個月以上。商業地產去庫存形勢很嚴峻,壓力要比住宅地產還大,將直接關系到市場的健康發展。
所以,針對實業的現狀,宏皓教授表示,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至關重要。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創新,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局,要建立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協同發展的綜合金融格局,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金融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無論是扶持小微企業發展,還是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都面臨很多艱巨而復雜的任務。我們必須“走活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盤棋”。
宏皓教授受邀給很多大中型的央企、國企性質的房地產企業講轉型升級的課程,很多房企過去兩年都是高價拍地,目前沒有現金流開工,宏皓教授除了教給他們如何解決當下的融資困境,創新的融資方法如何落地,也會利用一部分課時專門講房企要站在未來長遠的角度,通過金融創新改變公司傳統的粗放的拿地造樓的發展模式。曾多次為房地產企業進行授課,例如:
2014年11月9日金融學家宏皓給清華大學房地產總裁班講授《互聯網思維重塑房地產商業模式》、2015年3月27日金融學家宏皓給新希望房地產公司講授《房地產企業融資方法與投融資管理》、2015年9月11日金融學家宏皓給北科建集團講授《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房地產行業轉型升級》等等。
當前中國經濟還在轉型中,房地產仍然是支柱。經濟轉型成功,則意味著房地產市場在價格方面將可以得到支撐,即便是一線城市也是如此。當前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經脫離了購房者自身的收入軌道,而更多的是依靠首付款或者長輩的支持,很顯然這樣的購房方式不可持續,所以未來房價收入比遲早會下降。如果經濟轉型成功,那么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一線城市工作將得到更高的收入,對房地產的支撐將加強。對于其他三四線城市來說,由于房價并不高,所以經濟轉型成功是為了激發更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