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力挺互聯網等新興業態。李克強說,電子商務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大大有利于就業”。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提出的“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創新2.0,而創新2.0又反過來作用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重塑了物聯網、云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又推動了創新2.0模式的發展和演變,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體驗實驗區)、Fab Lab(個人制造實驗室、創客)、AIP(“三驗”應用創新園區)、Wiki(維基模式)、Prosumer(產消者)、Crowdsourcing(眾包)等典型創新2.0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入應用帶來的創新形態演變,本身也在演變變化并與行業新形態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如同以工業4.0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以及Fab Lab及創客為代表的個人設計、個人制造、群體創造。可以說“互聯網+”是新常態下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傳統的以技術發展為導向、科研人員為主體、實驗室為載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正轉向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創新2.0模式。如果說創新 1.0是以技術為出發點,創新2.0就是以人為出發點,特別關注用戶創新,是以人為本的創新,以應用為本的創新,以用戶為本的創新。
傳統的制造業都是封閉式生產,由生產商決定生產何種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色是割裂的。但是在未來,互聯網會瓦解這種狀態,未來將會由顧客全程參與到生產環節當中,有用戶共同決策來制造他們想要的產品。也就是說,未來時代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界限會模糊起來,而同時傳統的經濟理論面臨崩潰。這也是注定要誕生的C2B全新模式。
真正的C2B 應該先有消費者需求產生而后有企業生產,即先有消費者提出需求,后有生產企業按需求組織生產。通常情況為消費者根據自身需求定制產品和價格,或主動參與產品設計、生產和定價,產品、價格等彰顯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生產企業進行定制化生產。
預測未來的制造業
第一,傳統的制造業將難以為繼,大規模投放廣告到大規模生產時代宣告終結。
第二,會進入新部落時代,個性化,定制化,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都是生產者,人人都在決策所在的部落的未來。這,就是互聯網的游戲規則。
李克強在1日的常務會議上說,“如果一個新事物剛剛出現,還沒完全弄懂它,就要管、要去規范,很可能就把它扼殺了。”創新需要一個開放寬松包容的環境,需要一個試錯的過程,一個國家只有開放所有的行業打破一切壟斷,調動全民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只有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創新才能獲得成功,所有的行業對內向人民開放,創新所有的行業就會成為一個國家的未來競爭力,一個民富國強的盛世就會如影隨形地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