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銀行、工商銀行先后被曝“員工私賣理財產品巨虧”,使理財產品的風險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而最近一則新聞又將銀行理財產品與“龐氏騙局”相聯系: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的一篇文章指出,銀行采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產品的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肖鋼作為老資格的銀行家,此言一出,銀行理財風險引發各方震驚和廣泛討論。銀行理財是不是龐氏騙局?中國影子銀行的問題究竟有多嚴重?如何整頓和監管影子銀行?此類問題非常重要,需要系統、客觀進行剖析和評估。
1.將銀行“借新還舊”操作劃歸“龐氏騙局”范疇有失公平
這里提到“龐氏騙局”一詞,那么,何謂“龐氏騙局”呢。這里需要普及一下
金融知識。1903年,一個名叫查爾斯.龐齊的意大利裔投機商移民到美國。十年后,他發明了一個騙局,以一項3個月就可得到40%利潤回報的投資吸引了大批追隨者。通過把后來者的錢作為利潤發給先進入的投資者,龐齊成功地在7個月內吸引3萬名投資者,并且把這項“投資騙局”維持了一年之久。自此,一個名叫“龐氏騙局”的
金融欺詐方式誕生了。通俗講,“龐氏騙局”就是拆東墻補西墻、空手套白狼的一套騙人把戲。那么,將銀行理財產品看成一場騙局是否冤枉了銀行了?銀行賣出的絕大部分理財產品,到期都能保持正常還本付息。
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名為理財,本質上仍是信貸的變種,很大程度上是信貸額度嚴厲管制的產物,資金最終用途很大一部分是流向中長期貸款。這類理財產品到期后,其還本資金來源于后續募集的理財計劃的資金。說白了,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是發新債,還舊債。這樣的資金結構很可能會出現所謂的理財產品期限與中長期貸款期限錯配的問題,容易使產品陷入連環式陷阱。這也是銀行理財被稱為“龐氏騙局”的原因。
但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還算穩健。最近幾年,除了少數與股票等掛鉤的高風險理財產品出現過零收益或負收益,其他理財產品基本都能實現預期收益。只要
經濟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銀行能維持正常的理財產品
銷售,銀行資金循環正常,銀行就不會出現兌付的問題。
2.期限錯配的盈利模式本身其實無可厚非
圍繞影子銀行的主要爭議目前集中在三點:1.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產品和投資標的期限錯配可能出現的流動性風險問題;2. “資產池”模式下滾動發行產品導致的“龐氏騙局”嫌疑;3.投資資產的安全性問題。
銀行理財產品的短期限特征突出,發行產品的期限占比上,1-3個月的產品占據發行總數的60%左右,而對應的資產標的期限普遍較長:監管部門披露截至年中銀行理財產品投向中,債券、貨幣
市場工具、同業存款占比超過60%,債權項目融資類(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票據資產、銀信合作等)占比25%左右,高收益型權益類資產占比10%左右。
但是,期限錯配的盈利模式本身其實無可厚非,事實上,期限錯配正是銀行表內經營最主要利潤來源:商業銀行一般存款中活期占比在30%以上,超過1年的定期存款占比也始終較低,而貸款結構中中長期比例整體在50%以上,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和貸款利率下限管理的背景下,活期存款和中長期貸款之間的穩定利差成為銀行凈息差貢獻的主力。
期限錯配并非影子銀行的特有風險,問題的本質停留在如何有效進行流動性安排,提高理財賬戶的全盤現金流擺布規劃能力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如果僅僅因為銀行理財采用了借新還舊式期限錯配的操作模式,就認為其屬于“龐氏騙局”的范疇,顯然有失公平。理財是否屬于龐氏騙局,標準應該取決于兩點:資產池是否有真實的優質資產和產品預期收益率是否明顯高估。
根據銀監會對媒體披露的理財配置資產占比,用AA+短融和中票收益率、SHIBOR 3M、票據直貼利率、1年期貸款利率進行加權,模擬出的綜合收益率與全
市場1個月期理財產品收益走勢基本相符,并且收益和成本的利差盡管從去年年中以來高位回落,但截至目前依然有1個百分點左右的獲利空間,不屬于資產回報無法覆蓋產品要求收益的情形。
并且,理財產品的設計上,存在募集期只有活期收益、到期清算往往采用T+N形式(此期間不付息)的問題,導致真實的產品收益率相比名義的預期收益存在一定差距,實際收益水平對比存款并未明顯高估。我們以大型銀行發行的1個月期預期收益4%的產品為例,經發售期和清算規則調整后的實際收益水平在3%附近(如果設計為保本型產品納入表內以存款核算,那么要求的投資收益率在3.3%以上,加上托管和
銷售費率,資產收益應當在3.5%上下水平——含同業存款、信用債和貸款性質標的的理財資產池綜合收益完全可以滿足),已經低于3.25%的大行一年定存牌價利率。
3.銀行理財產品可算作是利率
市場化的“先驅”
龐氏騙局是“空手套白狼”,而理財產品可是有對應的資產的。進一步說,還有一大不同在于,這些短期理財產品其實就是變相的銀行“活期存款”。的確在很大程度上,這些銀行理財產品可算作是利率
市場化的“先驅”。在銀行的日常運營中,商業銀行一般存款中活期占比在30%以上,超過1年的定期存款占比也始終較低,而貸款結構中中長期比例整體在50%以上。所以理財產品的“龐氏騙局”說法不算準確,在以往也確實沒發生過違約現象(12月華夏銀行的糾紛是兜售的第三方理財產品)。
4.影子銀行是我國
金融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階段中國實體
經濟融資對影子銀行體系的依賴越來越強,影子銀行體系擴展了融資主體的外延,也成為傳統信貸
市場的補充,對其的態度應該以監管為主,管制不必過于激烈。無論如何界定和定義,影子銀行都是我國
金融業改革和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因為蘊含風險就簡單否定。世界上沒有毫無風險的
金融業務和
金融創新。風險總是存在,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不鼓勵競爭和創新的風險,事實上遠遠超過競爭和創新的風險。盡管我國影子銀行業務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但是總體規模仍然有限。目前我國銀行總資產接近130萬億,貸款接近70萬億,居民儲蓄存款近40萬億。與此相比,各類影子銀行業務或者直接融資業務發展空間依然巨大。
5.如何正確引導影子銀行業務的
健康發展
針對我國影子銀行潛在的問題和風險,我們既不能簡單一刀切,談“影”色變,一概否定,甚至妖魔化,也不能聽之任之,漠視不管,我們需要客觀、公正和理性的科學態度,深入分析和正確引導影子銀行業務的
健康發展。首先,要根據我國銀行
金融體系的具體實際,對影子銀行給以符合我國國情的界定和定義,并據此摸清我國影子銀行業務的實際規模,不要動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說到影子銀行風險,就好像到處都是影子銀行,
金融危機馬上就要到來似的。這并不符合我國實際。其次,不要一說到風險,就立刻想到“收、卡、管”。影子銀行業務種類繁多,風險和收益結構互不相同,有些并不具有系統性風險,
金融機構具有自我消化能力。哪些應該監管,哪些不應該監管,監管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指標和方法來監管,都需要首先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和分析,集思廣益,妥善決策。
6.理財產品透明度亟待提高
目前銀行理財業務主流模式是資金池模式。對于
銷售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投資者并不知道去向,大多數
金融機構以規避風險為由,拒絕向投資者公布投資組合、實時收益及風險等關鍵信息,這些資金池基本成為一個巨大的“黑箱”。如果投資者失去信心并退出理財產品,這樣的擊鼓傳花就會停止,相關風險就會集中爆發。而反觀公募基金
市場,因為有比較透明完備的信息披露制度,投資者逐漸明白“買者自負”的道理。公募基金的透明運作模式,或許可以給理財產品以借鑒。肖鋼關于銀行理財產品是騙局的提示,一席話捅破了窗戶紙,明白告訴老百姓,理財產品有風險,購買須謹慎。銀行在向百姓
銷售理財產品時,不應誤導
銷售,應讓客戶享有知情權,履行揭示風險的義務,告訴投資的用途,把可能遇到的風險向百姓講明白,讓老百姓明明白白投資。而普通人在購買時一定想著高收益、高風險這回事,弄清楚到底投向哪里。這和“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是一個道理。
7.銀行轉型升級路在何方
在全球
經濟減速的大環境下,中國
經濟也在減速;
經濟減速的結果是儲蓄率下降,銀行規模擴張的模式將走向沒落。既然銀行業的規模擴張不能持久,傳統的商業銀行發展空間將越來越小,因此
金融創新成為唯一出路。另外,隨著儲蓄率下降、養老
壓力的加大和跨期安全成為第一位,社會越來越需要大量有穩定收益的
金融理財產品,可是中國銀行的財富管理最缺的是有20年以上實踐經驗的
金融投資專家。
隨著財富管理服務的出現和逐步發展,財富管理的專業化知識和能力將成為財富管理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品和服務的差異性將不可避免,
金融投資專家品牌因素在財富管理服務的
市場競爭中將越來越重要。
銀行的轉型升級之路只有一條:就是放下在壟斷體制下養成的偏見,聘請外部真正有20年以上實踐經驗的投資專家擔任銀行的財富管理顧問,將優秀的
金融投資專家的影響力及財富管理的專業能力與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相結合,就會大幅提高財富管理的競爭力,留住并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戶,直接帶來的就是客戶存款和業務量的增大,增加銀行的持續盈利能力。
在流動性過剩的今天,哪家
金融機構能管理好財富,大量財富必然會流向誰。私人銀行的財富管理是讓高端客戶的財富持續穩定增值,銀行未來的發展是以財富管理的能力定勝敗,銀行只有在真正財富管理專家的帶領下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為此,私人銀行業務應成為銀行創新發展的核心,用私人銀行的創新發展推動銀行的轉型升級,用優秀的
金融投資專家品牌打造出國內優質的財富管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