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被毛澤東自稱為軍事指揮生涯中的“得意之作”。
四渡赤水是一組環環相扣的戰斗,從1935年1月中旬到4月初南渡烏江,中央紅軍在貴州、四川、云南的邊界赤水河流域轉了三個月,走了110個城鎮。整組戰斗敗中有勝,勝中有敗,先敗后勝,反敗為勝。
四渡赤水把毛澤東軍事指揮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發揮到極致。
先勝后敗毛澤東“復出”第一仗打得并不順利
遵義會議根據黔北條件不利和國民黨40萬大軍逼近的情況,決定調整戰略方針,令中央紅軍北渡長江,會合紅四方面軍,到川西或川西北地區創建根據地。
1935年1月20日,中央紅軍撤離遵義,向川黔交界處的赤水、土城地區集中,準備渡過赤水河后從宜賓至瀘州段北渡長江。
1月27日,中央紅軍分三路向赤水河中游東岸的土城鎮前進,這里是黔北入川的要沖,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川軍的劉湘不肯輕易放棄。川軍先于紅軍進入赤水縣城,阻止紅軍北進,后面尾追的敵軍又緊逼上來。毛澤東主張在距土城鎮西北五六里的青杠坡打一仗,消滅攔阻的川軍。
1月28日拂曉,毛澤東“復出”后決策的第一仗打響了。
青杠坡是狹谷地帶,紅三、五軍團先利用公路附近的小山頭包圍了敵軍,前半段打得順利,一度突破川軍的正面陣地。后來敵軍增援部隊又占領稍遠的大山頭,對紅軍進行了反包圍。敵人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和優勢裝備,使作戰形勢立刻改變。紅軍處境非常困難。
經審問俘虜發現,敵軍不是事先偵知的四個團6000多人,而是六個團1萬多人,且為川軍戰斗力最強的郭勛祺“模范師”。當敵軍進逼到軍委指揮部前沿時,中革軍委主席朱德親自沖上前沿陣地,指揮軍委干部團和回援參戰的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拼死奮戰,戰局才得以穩定。
戰斗變成了拼消耗,但紅軍當時每人只有20發子彈,形勢顯然不利。
當晚,政治局和軍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由赤水城北上渡江計劃,立即撤出青杠坡,西渡赤水河,再相機行事。朱德、劉伯承繼續指揮紅軍堅持戰斗,周恩來負責指揮在天亮前架好浮橋,陳云負責處理笨重物資。1月29日凌晨,紅軍大部隊分左中右三路,從猿猴場、土城兩個地段的渡口西渡,然后炸毀浮橋,向川南古藺、敘永方向前進,這就是一渡赤水。
二渡赤水連戰連捷蔣介石感覺“奇恥大辱”
此時,四川軍閥劉湘為防止紅軍入川,集中了36個團于長江南岸,紅軍原定的北渡長江計劃難以實現。毛澤東決定改向云南威信縣的扎西集中,并在隨后的扎西會議上做了自我批評:土城之戰失利,一是敵情沒摸準,二是輕敵,對劉湘模范師的戰斗力估計太低了,三是分散了兵力,不該讓紅一軍團北上打赤水城。他還特別強調,要吸取這一仗的教訓,今后力戒之!
時隔近20年,毛澤東還念念不忘。在黨的八大期間,毛澤東曾說“我是犯過錯誤的,比如打仗”。他就此舉例說:“長征時候的土城戰役是我指揮的,茅臺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揮的。”
紅軍改道扎西,川滇軍閥隨之進逼,紅軍此時無法按計劃過長江,又陷入危境之中。
2月上旬,在扎西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提議,利用敵人對紅軍要北渡長江的判斷,出其不意,揮師向東打擊戰斗力最薄弱的黔軍王家烈部,以運動戰主動消滅敵人,再渡赤水回師遵義。
2月20日前后,紅軍由太平渡、二郎灘等地向東二渡赤水,并在五天之內取桐梓、奪婁山關、重占遵義城,殲滅和擊潰王家烈主力八個團。此時,蔣介石的中央軍的吳奇偉縱隊兩個師進至遵義城南,紅軍又乘勝發起反擊,將其主力大部殲滅,其余狼狽南逃。當紅軍追至烏江邊時,已逃過江的吳奇偉竟下令砍斷浮橋,落在后面的1800名敵軍因無路可逃被紅軍繳械。
此役發揮了紅軍運動戰特長,俘敵3000余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一次勝利,士氣大振。在遵義城下,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被流彈擊中頭部而犧牲,紅軍痛失大將,兵力也有一定的損失。
三渡赤水調敵向西四渡赤水從容脫困
紅軍重占遵義后,蔣介石以中央軍和黔、川、滇、桂各派共30多萬軍隊形成了新的包圍圈。為擺脫敵人,紅軍于3月11日再次撤離遵義西進,準備殲滅中央軍周渾元部,在遵義以西建立根據地。
但在魯班場戰斗中,紅軍未能得手。
魯班場戰斗即后來毛澤東所說的“茅臺那次打仗”,如果此戰獲勝便有可能“赤化貴州”。3月15日,紅軍集中一、三、五軍團以及干部團,向駐守魯班場的中央軍周渾元部發起猛攻。戰前判斷該敵只有兩個師,紅軍集中主力應該能殲滅。戰斗中敵人卻以六個團兵力急速增援,紅軍苦戰一天打成僵局,為避免消耗,決定撤出戰斗,并放棄在黔北建立根據地的計劃而三渡赤水。
彭德懷曾說:“在魯班和土城兩役又打得不好,傷員無法安置,也增加了部隊疲勞、困難和減員。”“由于上述兩戰打得不好,就不能不放棄在湘、川、黔、鄂四省邊區建立根據地的正確決定。”
毛澤東決定繞道進入川康,這樣才能避免不利決戰,轉危為安。
3月16日,紅軍在茅臺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派出一個團向西北方向的長江南岸佯動。蔣介石根據飛機偵察,判斷紅軍有北渡長江跡象,下令中央軍和川軍各部向古藺地區追擊。
紅軍則再次調頭向東,在敵軍的間隙中穿過,于21日晚至22日晨四渡赤水,迅速向南渡過烏江,兵鋒直指貴陽。蔣介石正在貴陽坐鎮指揮,城內只有一個團,急忙調滇軍前來保駕,沒想到紅軍又乘虛進軍云南。滇軍主力已東調,只剩各縣保安團向昆明集中,滇北空虛。紅軍乘虛迅速進至金沙江,以幾條小木船從容渡江。
點評:集體智慧用兵如神
紅軍長征行軍路線的標圖中,最為復雜曲折的路線是在貴州遵義及其西北地區,也就是四渡赤水的行軍路線。
有人形容此時的紅軍:瞻之在前,忽而在后,空靈奇幻,如神龍在天,見其首而不能見尾,把蔣介石和他的高級幕僚玩弄于股掌之間。
毛澤東善于聽取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其他戰友的意見,聚集體智慧于一身,根據敵情的變化靈活用兵,避實擊虛。這與長征初期不顧敵情一味死打硬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紅軍此時的機動靈活,令蔣介石嘆息不已,紅軍廣大指戰員感到回到前三次反“圍剿”時的主動局面,毛澤東的軍事統帥地位由此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