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寶”?我們身上都有哪些“寶”?
人天長夜,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我們見到佛?
我們當下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此岸?又將如何度向“心向往之”的極樂彼岸?
面對紛紛擾擾的世間萬象,如何真正尋得安寧與光明?
佛教經典中的“盲龜穿木”又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大肚彌勒佛坐在寺廟門口笑誰?那只大布袋里又裝著什么玄機?
……
國學陶冶性情,禪修開悟人生。
以“禪修、國學、調心、養性”為項目主線,以國學智道與禪修融通的全新視角,察古今之變,探心、智、商三道合一之法,從思維模式、養生修性、身心調適等方面,揭示古代中國文化對于當今社會和現實人生的巨大影響和重大價值。
“一個家庭的和諧,需要有共同的價值觀,為此我們首先提倡家庭讀經,讀《弟子規》,讀《論語》,讀佛經。”普明居士在講演《禪解易經》的過程中,不時結合當下社會現實問題,融合儒釋道智慧,與大家一起探尋化解人生困惑的途徑與方法,令在場同修醍醐灌頂、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