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前面幾篇文章中提到的“三個和尚沒水喝”與自我滿足觀念外,嚴重制約民族企業發展的另一個瓶頸就是老板自身缺乏修養。這并不是指民營企業的老板沒有修養,而是指大多數的老板不具備老板應該具備的管理知識與基本素質。
由我國國情所決定,在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民營企業像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出來,然而高等學府的企業管理學是在90年代末才出現的,而且至今管理教學仍與管理實踐存在很多脫節的地方。因此,出現了大多數民營企業老板不具備相應的管理知識這一現象。在開始的十幾年中,由于搶占了有利的資源與市場,很多民營企業都富裕了,但隨著市場的規范化和競爭的白熱化,民營企業的劣勢就顯現出來,而且越來越嚴重地制約著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的老板并不是沒有意識到時代的要求,但最關鍵的是不知如何正確面對這一轉變。
管理企業與操作機器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如果懂得了操作方法,讓機器運起來非常容易,如果僅僅有管理知識,卻未必能做好老板。原因很簡單,機器沒有豐富的情感,只有原理;而老板面臨的對象是人,千人千面,百人百心,要管好、理順絕非易事。這就迫切要求老板具備一種基本素質,注重言行舉止與品德修養,對內加強企業凝聚力,對外提高企業影響力。這看起來微乎其微,實際卻與企業的和諧、穩定與發展密切相關。
目前,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總裁班”與“管理速成班”,各種行業、大小企業的老板們對這樣的培訓趨之若鶩,花了成千上萬的錢聽了幾堂所謂的“管理大師”或“培訓專家”的課程,結果問題還是問題,現狀還是現狀,企業仍然沒有發展起來。根本原因是很多老板得了“浮躁癥”,以為聽上一天課就可以補上欠缺的東西了,以為當上老板就不需要什么素質了。因此,出現這類問題的民營企業老板應當盡快提高自身修養,一方面系統地學習管理學知識;另一方面從細微之處入手,提高基本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變相克為相生,化瓶頸于五行,得到更好的發展。(此文章為引用文章,文章來自五行管理學創始人,中國本土化管理學之父——寇北辰老師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