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知或提出封閉式的問題,人們就不需要思考;提出開放式問題,人們自然會思考。
提出問題是產生覺察力和責任感的最好方法。如果任何耳熟能詳的問題都能夠達到目的當然好,可惜現實并不是這樣。我們需要檢查各類問題的有效。我會用體育運動中一個簡單的類比進行說明。如果問人們什么是在所有球類運動中使用最頻繁的指令,他們會告訴你:“盯住球。”
在所有的球類運動中,盯住球當然非常重要,但“盯住球”的命令實際上會讓你做得好嗎?不會。如果會,那么我們很多人都可以在運動場上表現出色了。我們都知道,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放松的時候他的擊球會更遠更直,但是“放松”的命令會讓他感到放松嗎?不會,他可能會因此更加緊張。
如果命令一個去做他需要做的事,反而不能產出我們所需要的結果,那么什么會讓我們達到目的呢?讓我們嘗試問一個問題。
“你在看球嗎?”我們會如何回答?也許我們會辯解,也可能會撒謊,就像我們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問我們是不是注意聽講一樣。
“你為什么不看著球?”我們會更加辯解,或者再加上一點兒分析。“我在看球。”“我不知道。”“因為我在想我的握桿動作。”或者更誠實的,“因為你讓我分神并令我緊張。”
這些問題效果都不好,但請想想如下問題的效果:那個球朝你飛過來的時候,是朝哪一邊旋轉的?當球這次過網的時候,高度多少?這一次,或每一次它反彈起來的時候,它會旋轉得更快還是更慢?當你第一眼看到球旋轉時,它離你的對手多遠?
這些問題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出發,它們創造出了其它問題或是命令不能實現的四個重要的效果。
這類問題促使球員觀察球,否則他們無法回答此問題。
球員會比平常更加集中精神,才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因此提供了更高質量的輸入。
這些答案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斷性的,因此沒有自我批評或是傷害自尊的風險。
我們的教練有一個意見反饋圖,他們有能力確認球員回答的正確性,因此了解球員是否聚精會神。
這讓我們感到奇怪,為什么什么所有體育教育堅持發出一個無效的命令“盯住球”。可能有個主要原因:一是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它是否奏效,因為一直以來都是這么做的;二是他們更在意說了什么,而不是說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