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會長白發?首先,決定頭發顏色的是頭發中色素顆粒的多少,后者與發根乳頭色素細胞的發育生長情況有關。頭發由黑變白,一般是毛發的色素細胞功能衰退,當衰退到完全不能產生色素顆粒時,頭發就完全變白了。
從中醫理論來說,無論什么原因導致的白發,都是由“虛”造成的,即便是所謂血熱引起的少白頭,本質也是體內肝血腎精耗散引起的。發為血之余,又發表于腎,所以說腎其華在發,當心腎不交(失眠、神經衰弱)時,或先天稟賦不足,或思慮過度耗傷精血,或擔驚受怕傷腎精時,頭發都會變白。正常情況下,40歲后都會長白發。
但如果突然一段時間內頭發變白,多是由于體內的氣機紊亂造成的,這時針對病因采取治療,往往白發能重新變黑。現代醫學認為,憂思過度、恐慌、驚嚇和精神過度疲勞等狀況都會使供應毛發營養的血管痙攣,使分泌黑色素的功能發生障礙,從而導致白發產生。比如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常常遇到這種情況,當事業不順、家人去世、遭遇大病等時,就會在短時間內長出許多白頭發,甚至會短期內頭發全部變白。這其實都是由于情志的影響造成的。情志抑郁或者憂思過度,都會導致肝郁氣滯,使氣血運行失和,導致血不能養毛發而變白。這類人通常還伴有口干咽燥、消化不良、胸悶腹脹等,尤以壓力較大的中年人最為常見。
不過,對于這種情況,大家也不必擔心,因為只要對癥調理,白發是可以重新變黑的。以下便是治療白發的方子,只要根據白發生長位置便能對癥下藥。
【前額白發】——脾胃失調
前額對應五臟六腑中的脾胃,前額生出白發的人群,需要調理脾胃。
病征:脾胃不好的人常常會出現腹脹、腹痛、胃酸,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等癥狀。脾胃虛寒的人還經常伴有口臭、食欲過旺,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等癥狀。
緩解【前額白發】的食補養生法:
脾胃虛寒的患者可以每隔三五日煲一鍋“姜絲粥”進行調理。
醫理:鮮姜性熱,味辛,具有散寒發汗、溫胃鎮痛、殺菌抗炎的功效,用它治療虛寒型胃炎、潰瘍型胃炎都有不錯的療效。
原料:鮮姜3g、粳米60g
做法:正常煲粥的時候,將鮮姜切絲,和粳米一起下鍋煮爛即可。
食用建議:每天早飯、晚飯都可以以此來代替主食。每餐可趁熱喝1-2小碗,也可依據個人口味撒一些芝麻或鹽。
【兩鬢斑白】——肝火旺盛
兩鬢對應五臟六腑中的肝膽,兩鬢處生出白發的人群,需要調理肝臟。
病征:肝膽火偏旺盛的人相對更容易生悶氣、脾氣暴躁。常伴有口干、口苦、舌燥,眼睛酸澀等,這是由肝膽火旺引起,進而致使脾胃受傷。
緩解【兩鬢斑白】的食補養生法:
肝火旺盛的患者,吃飯時主要以清淡為準,可以多食用八寶粥、蓮子粥、蓮子白木耳粥等。
平日也可以多飲用蓮子心茶、玫瑰花茶、山楂茶等。
如果患者感覺口苦、口干嚴重,可多吃蓮子心和苦瓜。
肝火旺盛的人通常情緒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兩鬢長有白發的人群需要保持愉悅的心情,最好能進行一些增加生活情緒娛樂活動。
【后腦勺白發】——腎氣不足
后腦勺對應五臟六腑中的膀胱經。后腦勺處生長白發的人群,需要調理腎臟。
病征:膀胱經虛弱的患者常伴有尿頻、遺尿或尿失禁、小便不暢等癥狀。因為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和排尿,而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腎氣的盛衰有密切關系,所以,這類患者不宜憋尿。
緩解【后腦勺白發】的食補養生法:
腎氣不足的患者,平日可以多食用核桃、地瓜、鴨肉、山藥和桑椹干等食材,可以幫助身體補腎益氣。
喜歡喝湯的患者也可以搭配姜、蜂蜜、牛奶、枸杞等食材,做成湯食用,能夠幫助人體改善血液循環,并且調理腸胃。
醫理:多部中醫文獻不約而同指出腎對我們身體的重要性。腎臟負責過濾人體血液中的雜質、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最后產生尿液經由后續管道排出體外;同時也具備內分泌的功能以調節血壓,是我們五臟六腑維持健全機能的重要器官。所以我們應該盡量減少熬夜,多休息,避免消耗體內能量。
烏發養生食材推薦
1、【核桃】強腎補腦
功能:又稱胡桃、羌桃,與扁桃、腰果、榛子并稱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既可以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配制糕點、糖果等,不僅味美,被譽為“萬歲子”、“長壽果”。性能味甘,性溫。入肺、肝、腎三經,能補腎助陽,補肺斂肺,潤腸通便。含豐富的脂肪油、多量蛋白質、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糖類、煙酸等成分。可以把它算作水果一類,它可以保護心臟機能,所以是很多老年人鐘愛的零食。
食用建議:
1、成人每天吃5-10顆核桃仁,小孩每天可以吃3顆;
2、每天早晨取5茶匙核桃仁粉加2茶匙黑芝麻粉,加少許蜂蜜調味,用熱水沖泡后,每日一杯。
2、【地瓜】抗老護心
地瓜味甘,性涼,屬堿性食品,多吃地瓜有利于人體的酸堿平衡。地瓜富含糖、蛋白質、脂肪、粗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和鈣、磷、鐵等物質。地瓜中獨特的生物類黃酮成分,能夠促使排便通暢、有效抑制乳腺癌和結腸癌的發生;能提高消化器官的功能,滋補肝腎。
食用建議:
每日食用手掌大小即可,地瓜不可過多使用,會引起脹氣等不適,脾胃需要者也需要特別注意。
此外,地瓜姜湯也可以用以補血。將地瓜去皮切塊,加入4片姜片、750cc水,煮至地瓜變軟,可以添加少許黑糖增加口感。
3、【鴨肉】滋陰退熱
鴨子吃的食物多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腎經,有滋補、養胃、補腎、消水腫、止咳化痰等作用。民間傳說,鴨是肺結核病人的“圣藥”。《本草綱目》中也曾記載:鴨肉“主大補虛勞,最消毒熱,利小便,除水腫,消脹滿,利臟腑,退瘡腫,定驚癇。”
食用建議:
取鴨腿1只和桂枝10g、枸杞20g及去籽紅棗10顆,加水至蓋過鴨腿高度,再以電飯鍋蒸煮后即可吃,由于鴨肉性涼,不易過多食用,一周一次即可。腸胃虛寒或慢性胃病者不宜單吃鴨肉,建議搭枸杞等溫熱性藥材。
4、【山藥】顧胃降脂
《本草綱目》記錄:山藥有補中益氣,強筋健脾等滋補功效。多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的患者。
食用建議:
將1/4條山藥去皮、切片并放入果汁機,再加500cc牛奶及少許蜂蜜后打碎制成山藥牛奶。每天早晨或飯前都可以飲用。山藥的黏液和牛奶能保護胃壁及腸胃道,蜂蜜則有潤腸功能,有助排便。
5、【桑椹干】補血安神
桑椹又名桑果,早在兩千多年前,桑椹已是中國皇帝御用的補品。因桑樹特殊的生長環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長,無任何污染的特點,所以桑椹又被稱為“民間圣果”。它含有豐富的活性蛋白、維生、氨基酸、蘋果酸、琥珀酸、酒石酸、胡蘿卜素、礦物質等成分。常吃桑椹能明顯提升人體免疫力、抗衰老、補肝護腎。
食用建議:
將50g桑椹干置于鍋中、加700cc水,大火煮開轉小火煮約30分鐘熄火,加3茶匙麥芽糖與桑椹汁調和出酸甜味,放涼后便可飲用。麥芽糖中的酵素可促進腸胃代謝,改善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