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發表在2011年5月國家百種重點期刊《家庭健康》雜志,轉載請注明出處。
據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社交焦慮是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成第三大危害人類的心理健康問題。
通訊和網絡的發展,看起來應該是人們社交的福音。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不必知道對方是誰,使得陌生人之間的交往輕輕松松,地域和時間上的限制可以忽略不計。這本來應該可以幫助人們擴大交往范圍,使得交往形式更加多樣化,有助于克服焦慮情緒。然而,越來越多沉溺于網絡的人們走進現實中卻不知如何交往。
科技、網絡拓展了人們的交往空間,但同時也讓人們開始回避面對面的交流。但是,作為社會動物,人與人的直面交流是無法被替代的。
這是一位女大學生的困惑:“平時我總是一個人待在家里,哪也不去,爸媽都叫我別總是窩在家里,要多出去走走,不然情況會更差,我總是邁不出那扇門……比起待在家里的憋悶,我更怕出去我那極不自然的表情,緊張時我甚至連話都說不好,別人也都覺得我好怪,甚至有人曾在我背后說我是變態、神經病。讀大一的時候我就是受不了那種壓力才沒讀下去的,本來希望在家休息一段時間能好一點的,可是家中的壓力并不比學校來得小,來自父母、親戚、鄰居、朋友各方的追問、教育、勸導,這一切的一切弄得我簡直沒有一點寧靜……”
卡耐基說過,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事業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努力,而85%取決于人際關系。
隨著社會化的發展,我們每天的工作或生活都需要與人合作與交流。日常生活中,出現一些社會交往上的困難、不適應,這是難免的、正常的。如果長期處于社交乏力狀態,會影響人際關系,最終影響自己的前程和人生。
心理學家的研究和人們自身的生活實踐證明,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其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前提。哈佛大學就業指導小組調查的結果也證實,數千名被解雇的男女中,人際關系不好的比不稱職的高出兩倍。可見,事業成功也離不開廣泛正常的交往,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在成功的道路上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對每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社交乏力的成因
當個體在交往過程中可能遭遇過挫折、失敗,或是受到了侮辱、譏笑、拒絕等,如無法擺脫,則強壓憤怒情緒,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落感,易在群體中表現出一種表面的冷淡和失去喜怒哀樂的表情,同時也表現出一種對事物無動于衷的態度。之后,就會在心里形成一種緊張、焦急、憂慮、恐懼等情緒狀態,再遇到新的類似的交往情況時 ,便會舊病發作,出現“社交恐懼癥”。
有些人可能自己并沒有在社交中經歷過什么不愉快或挫折,只是從別人那里聽到或看到別人在某種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自己也會間接在心里產生這種體驗。由此,他們會不自覺地在這種特定的社交場合,其習得型的不良恐懼狀態馬上表現出來,導致他們出現社交恐懼癥。社交恐懼癥如果長期、嚴重地存在,則對于人的身心發展、人際交往以及事業、學業的成功等都是很不利的。所以,應盡快擺脫這種不良的社交心理障礙。
有些不善與人溝通的人,從小就比較孤僻,家庭環境中溝通較少,從未真正學會與人交往的藝術。當進入一個群體后,就會把家庭中缺乏溝通的狀態帶到工作或生活中,不能適應現有的環境;處理不好與他人的關系,總希望別人主動接近自己,自己卻不會主動與人交流,導致內心孤獨,更加封閉。不良的交往模式也是成為個體壓力的主要來源。成為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的重要因素。
如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而又較少享有成功的機會和喜悅,結果大部分人感受不到他人的溫情和關懷,產生冷漠心態,導致社交乏力。
因為性格孤僻,太過自戀,自卑,不自信或不屑于與他人交往,唯我獨尊,或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緊張不適,從而轉向自我內心交流,產生冷漠,導致社交乏力。
社會乏力的特征 社會交往本來是人類最主要的活動之一,好的社會交往可以減少孤獨、寂寞、空虛、恐懼,痛苦,可以宣泄憤怒及壓抑。 有些人在社會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因此產生焦慮和恐懼,以至于無法走出靈魂深處的那片孤島,甚至為此焦慮成疾,導致心理障礙。對于人際關系嚴重失調或經常失調的人,往往有可能存在缺陷、認知錯誤或心理障礙。 社會交往心理障礙造成的影響有:不敢或不能與人交往;交往變得困難;交往給人帶來不愉快、壓抑等消極情感體驗。 因此,對于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的具體情況,分為正常和異常。對異常類型,有些是思想問題、也有的是心理問題所致。 社交乏力的表現特征: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與人相處中感到不自在,在人際關系上存在種種困惑。也有些人為了回避導致社交焦慮的情境,通常是減少社會交往,選擇孤獨的生活方式。社交焦慮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他的發展過程受多種因素影響,形成過程比較復雜。成長過程中經常受挫折、缺少社會支持、自我意識感強、自卑、模仿與暗示都可能強化社交焦慮。目前的研究在遺傳基因、氣質特征、父母影響、早期創傷、認知傾向等方面都有不少進展,且多因素間的交互作用也開始被重視。 拯救社交乏力的策略 降低過度的緊張和焦慮。平時多學習人際交往中的社交技能,提高社交生活質量。可以多參加集體活動,結交朋友,逐步培養自己的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