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氣候變化引發的心理疾病
入冬后抑郁情緒為何會在人群中流行,廣州市導師民醫院腦系科主任潘小平教授表示,這與氣候變化有關,入秋后陽光照射較夏天減少,導致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加,褪黑激素對人體內的生物鐘和人的睡眠節律有直接的調節作用,受其增加影響,人就會出現精神消沉、思維遲鈍、倦怠乏力、昏昏欲睡的現象;加上天氣寒冷使得血液循環變慢,腦部供血不足,植物神經等系統功能發生紊亂,于是人體就會出現精神委靡、倦怠乏力、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抑郁表現,有些人會因此誘發季節性情緒失調。季節性情緒失調,一般為一種可調理的心理上的輕微障礙,然而因季節性情緒失調癥產生的消極情緒若不能及排遣將可能發展成真正的抑郁癥,嚴重者甚至會悲觀厭世,走向自殺之路。
抑郁持續兩周以上需就醫
潘 主任介紹說,季節性情緒失調主要有以下癥狀:睡眠增加但白天仍感到困倦;焦躁、疲勞或精力下降;性欲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不清晰;食欲增加引起體重 增加,特別是甜食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若這些癥狀沒有持續兩周以上,可能是暫時性的情緒低落或者疲勞表征,可以通過加強鍛煉、增強社交、多曬太陽等手段加以改善;如果每天大部分時間如此并且持續兩周以上,則最好盡早前往心理、精神專科就診或是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
20~30歲者高發,女性是男性的四倍
潘主任指出,季節性情緒失調多見于年齡在 20~30歲者,女性是男性的四倍。常年在室內工作的人,尤其是體質較弱,或極少參加體育鍛煉的腦力勞動者,以及對寒冷比較敏感的人易患。為此,潘主任提 醒符合季節性情緒失調多發人群條件的都市白領一族,尤其是女性白領,進入秋冬就應注意預防季節性情緒失調,如辦公中盡量打開全部照明裝置,使室內光明敞 亮;在工作之余,到室外空氣清新、場地寬敞的地方散步運動等,都能調動情緒、緩解抑郁狀態。
專家支招
預防季節性情緒失調三大措施
一、預防季節性情緒失調侵襲,首先要加強體育鍛煉,通過鍛煉使體內新陳代謝加快,腎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情緒開朗、精神愉快。
二、是增加光照時間,多曬曬太陽,多做戶外活動,對預防憂郁癥有很好的效果。
三、是注意身體營養平衡。在情緒低落時不妨飲點綠茶、咖啡,吃些香蕉、巧克力等,也有興奮神經系統、改善心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