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牙科恐懼癥的患者是孩子,有調查顯示,5.7%~19%的兒童及 青少年存在牙科恐懼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拍攝了46名三歲兒童初次看牙醫的錄像,觀察到許多孩子煩躁不安,有的還從治療椅上逃跑了。南方醫科大學口 腔醫學院口腔醫學碩士研究生黃翔雨表示,牙科恐懼癥指的是對疼痛、未知事物及身體受傷的恐懼,是一種焦慮癥狀,表現為緊張不安、不配合治療甚至故意延誤治 療。
牙科恐懼癥往往來自于看牙醫的直接經驗,而人們對拔牙等口腔手術的害怕程度高于洗牙等普通牙科操作。有的患者則是源于間接經驗,聽 說別人看牙醫的“恐怖經歷”之后深受影響,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聞到消毒藥水的氣味就害怕不已。影視作品,特別是一些卡通片,對看牙醫的描述往往是負面而 夸張的,大大增加了公眾的恐懼感。如果牙醫態度冷漠,操作不夠人性化,患者即使沒有真的感到疼痛,也會出現牙科恐懼癥。廣東省口腔醫院副院長黃少宏介紹 說,任何就醫行為都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恐懼感,然而對牙科的恐懼感特別明顯,原因可能是牙病引起的疼痛劇烈,造成印象深刻,而人們又覺得針對牙齒的操 作是有破壞性的,倍感軟弱無助。黃翔雨認為,牙科恐懼癥多起源于兒時不愉快的診療經歷,或是感到疼痛,或是聽到車針鉆頭的噪聲,或是因咽反射敏感導致嗆 咳。
目前,治療牙科恐懼癥可以用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放松、認知行為治療、系統脫敏療法等。改善牙科診所的環境,包括播放背景音樂,消除 常規的消毒水味,牙醫改變傳統的著裝,均可避免誘發患者的恐懼條件反射。有研究發現,如果患者在就診時沒有控制能力,就會感覺很無助,反之則有助于減輕恐 懼。例如,患者知道自己可以讓牙醫停下來,就不那么害怕了。黃翔雨表示,克服牙科恐懼癥的關鍵在于父母,建議多了解與牙齒有關的科普知識,盡量用平和的語 氣告訴孩子看牙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黃少宏稱,對于換牙期準備拔牙的孩子,家長可以在拔牙前講講艾莉“標槍拔牙”的故事,對克服恐懼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