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安寧草鋪工業園區,在云天化集團天安化工有限公司門前,“熱烈慶祝天安化工50萬噸煤氣化合成氨生產裝置實現安全連續運行157天”的標語格外醒目。這天是9月12日。深入采訪過程中,從公司老總到車間主管,乃至一線員工,每個人都為這個157天的紀錄而自豪。157天對于局外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時間概念,但是在天安化工,則意味著一個世界紀錄,一個由天安人創造并保持的世界紀錄。
在天安化工成就展示櫥窗前,一份來自荷蘭殼牌公司的賀信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公司副總經理張元梁介紹,天安化工煤氣化裝置采用殼牌技術,目前國內共有同類技術22套,在90%的高負荷狀態下,天安化工的裝置運行狀態達到世界最好水平。作為一個資源型企業,天安化工在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的努力贏得了其技術提供方全球化工巨頭殼牌的贊賞。
幾年間,記者曾數次來到這里,可以說見證了天安的發展:自2008年6月天安化工年產50萬噸煤氣化合成氨裝置順利建成投產,到今天157天的世界紀錄,天安人把實現生產裝置無間斷長周期安全運行作為追求生產效益最大化的抓手,不斷向高目標邁進。
“合成氨是生產磷復肥的重要原料,我們的高效生產,關系到集團公司磷復肥的正常生產,關系到云天化作為全省重點企業對我省穩增長、沖萬億的貢獻。”公司副總經理張元梁邊走邊說。在全球采用殼牌煤氣化技術裝置的企業為數眾多,天安化工能夠創造出這個全球最高紀錄,靠的是什么?面對記者的提問,公司總經理羅秀祥介紹:“企業員工對這套裝置先進性的深刻理解十分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不斷的吸收消化再創新,使整個控制運行系統更趨完善,同時用精細化、規范化的管理確保其高效運行。”
中午,記者來到50萬噸合成氨裝置生產現場,只見門口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上清晰地記錄著每天的工作安排。不遠處,兩側的輸煤棧道和空分裝置與這條生產線的心臟合成氨裝置對接相連,構成線條協調的圖畫。
中心控制樓里,制氣車間、儲備車間、合成車間的10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工作著。“這3臺電腦控制的是空分裝置,這6臺控制制氣裝置,另外8臺是合成氨中央控制操作臺。”制氣車間副主任董貴寧指著設備一一向記者介紹。
“157天的紀錄是大家實實在在拼出來的,同樣的裝置在別的地方至少要15個人操控,每個人只負責自己的那一段。但在天安,所有主控人員都要求成為"全才",每個人都必須熟悉生產線的每一個操控流程,一旦有需要,人人都可以上。”張元梁驕傲地向記者介紹著自己手下的這支精兵。
來到合成車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口那塊“爭創百日紅,我來當先鋒”的評比欄,一個車間4個班組通過勞動競賽、技改建議、工作作風等多項綜合評比,評出每月的操作先鋒和明星班長。34歲的明星班長尹招進說,班組成員的工作態度直接關系到整套裝置的安全運行,公司精細化的“6S”管理模式充分調動了每一個人的積極性,157天的世界紀錄讓員工們倍感驕傲,現在大家都憋著勁沖刺新目標呢。
合成車間的技術主管馬小義2005年從昆明理工大學畢業后進入天安化工工作,年紀輕輕就當上了技術主管,馬小義覺得壓力不小。在天安要成為技術主管,得有幾個硬性指標:首先是每年發表一篇專業論文,其次每年至少提出5條技改建議。他告訴記者,通過今年負責的“QC活動”,每年可減少甲醇消耗400多噸,按當前每噸甲醇3000元計算,這項技改每年可為公司節約120萬余元。
當記者采訪結束時,負責現場巡檢崗位的劉剛正好回到中控室抄錄本次巡檢的數據。到天安之前,他曾在一家化工企業工作過幾年。與之前的企業相比,劉剛覺得天安化工設備要先進得多,管理也更科學,大大降低了一線職工的勞動強度。
傍晚6時左右,記者聞到了與車間一墻之隔的“職工小家”里飄出的飯菜香味。走進一看,里面微波爐、飲水機一應俱全,墻角的一盆滴水觀音青翠欲滴。幾名職工正圍著一盆酸菜魚美美地吃著,員工許石生告訴記者,每天食堂兩葷兩素,伙食還不錯,但有時候吃膩了食堂,大家也會叫點外賣來改善伙食。這不,今天的“小灶”就是草鋪鎮那家有名的酸菜魚。
“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天安有信心創造下一個世界紀錄。”羅秀祥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