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為經營服務,經營為市場服務。管理的強化大大提升工作的效率,市場的關注是因為帶來切實的效益,經營是最需要平衡的角色,它關注的整體的效能。
效能,最為官方的解釋是產出與產能的平衡關系,如果解釋得更貼近管理者的語言,那便可以描述為“效能=績效*能量(狀態)”,這個描述中是乘號,代表衡量效能就不是一個因子的獨大能決定的。
之所以用這個簡單的公式來解釋,并不是筆者的一廂情愿,這不僅存在于企業管理,包括社會、家庭,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解決的都是這個問題。管理要順勢而為,這也是順勢(社會發展)的一個進步。
從社會層面,新一屆的中央領導已經越來越顯性一個導向——GDP(國內生產總值)不再是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GNH(國民幸福指數,最早20世紀70年代是由南亞的不丹王國的國王提出的)已成為社會又開始“流行”的一個提法了,或許你會開始想到2012年中央電視臺民調的一個問題——今天你幸福嗎?這本身就是社會發出一個聲音。如果GDP是績效,那GNH就是完成這些績效過程中的狀態。
從家庭層面,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一定是希望技能和品格的平衡發展,更細到孩子的學習上,也一定是希望學習成績與孩子的快樂指數能“和諧共處”。可幾乎在每年的高考前,我們都耳聞過類似“難緩高考壓力,選擇自殺”等等新聞,如果學習成績是績效,那快樂學習就是完成這些績效過程中的狀態。
從企業管理層面,幾乎每一個職業人都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身上肩負的指標壓力在不斷地提升,而越來越少去關注大家在完成這些數字背后的狀態與能量指數是比例關系,那是因為管理者本身的狀態指數也很少人去關注,所以更別說去關注下屬的狀態,甚至我們習慣用達成指標的“皆大歡喜”來掩蓋已經在不斷逝去的工作狀態。
效能管理的基于我們對上述現象的覺察,并且嘗試顛覆一個常規的管理邏輯——績效與狀態的先后關系。是先關心績效才會帶來好狀態,還是先有良好的狀態才可能帶來更具可能性的績效?
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生活現象——
在每次培訓中,我幾乎都會按以下順序跟學員做一個互動:
1、各位家長會干涉以孩子打游戲嗎?學員往往回答會,偶爾有不會的,再追問一句:當孩子打游戲的時間達到你能接受的臨界了,你會干涉嗎?幾乎都無一例外會有肯定的回答。
2、各位家長為什么要干涉孩子打游戲?學員的回答往往是兩類,一是影響學習,二是影響身體;并且第一項比第二項的人多多了。
3、各位家長為什么認為打游戲會影響學習?這個問題更有意思了,答案幾乎是因為打游戲時間長了,學習的時間就短了。
這個問題的回答背后存在一個假設——打游戲時間長短與學習成績好壞成正比。每當這個時候,我一般會問第四個問題:
4、在孩子的周邊,在學校里,會有不會有孩子打游戲時間比我們家孩子時間長,但學習成績卻比我們家孩子還好?
同樣得到的幾乎也是肯定的答案——會有的。而這個背后就有一個很值得我們去反思的問題——說明學習成績好壞與時間長短并非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而且透過個現象恰恰又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思維慣性,我們試圖管理學習的時間來管理學習的成績,我們認為時間產生成績,可真實的現象又讓我們很容易否認了這個邏輯,那什么是影響學習成績?
如果打游戲時間長了確定是直接影響學習,那其實就更簡單了,堅決杜絕孩子打游戲,把打游戲時間降為0,事情就解決了,可這明顯不是解決之道。因為在學習時間與學習成績間還有一個微妙的東西存在,這個東西決定了時間與成績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這便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狀態。
讓孩子適當打點游戲,是為了讓孩子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狀態能夠變得更好一點。而父母直接用時間的長短來管理打游戲這件事情,就有點本末倒置了。不是時間帶來成績,而是狀態帶來成績。這個邏輯顯得易見,要讓孩子學習成績更好,不是逼著孩子多花時間念書,而是讓孩子在該學習的時候能夠有更好的狀態投入。
效能管理其實就是在建立一個新的邏輯——管理狀態而非管理時間,良好狀態才可能帶來良好的績效,才會有更卓越的經營效能。
當然,好狀態并非是簡單的開心,或是我們認為打雞血式的激情,而是來源于一個人由內而外對正在做的這件事情的認識,對未來的思量,對自身工作的動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