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師探討執行力
在您的日常管理中,是否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困擾:
為什么老板有再好的想法卻得不到執行,而員工始終無動于衷?
為什么老板忙里又忙外,總是充當救火員的角色?
為什么公司制度成百上千,可就是執行不下去;反復督促還是不執行,執行了也大打折扣?
為什么員工心里想的是一套,嘴里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為什么員工做事打折扣,執行沒結果,借口卻一大堆?
為什么員工整天忙忙碌碌,卻沒有效果,出工不出力?
為什么員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工作不積極不主動?
以上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執行力的問題。那么
執行力是一種理念還是一種體系?
執行力是員工的事還是管理者的事?
企業應該如何正確地導入執行力?
企業如何把口頭上的“執行力”落實到行動上?又如何烙在員工的心里?
改革開放以來,所有企業都非常熱衷于學習,企業內部有很多的培訓,企業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前陣子大家首先探討的是管理團隊,后來發現這個團隊需要看不見的軟件也就是企業文化來推動,于是大家又來探討企業文化的問題;后來大家看到世界企業與我們國家的企業開始競爭的時候,我們又開始探討企業變革的問題;后來我們發現領導的一句話,墻上的一句標語不能貫徹下去的時候,我們又開始講執行力。 執行力”本來不是中國常用的字,它是從“”翻譯過來的,按中國人的習慣是叫“貫徹力度”。最近,在國內上演一個連續劇叫《走向共和》,這個連續劇給我們很多反思。在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哪怕是《宰相劉羅鍋》,我們都會很過癮,但一看《走向共和》,不是割地就是賠款,總覺得心中很郁悶,我就利用這個連續劇談兩個問題,也就是與今天的執行力有點關系的問題。首先先看這里的兩句話:慈禧太后揮霍北海海軍軍費,而明治天皇則拿出自己的私錢來擴建海軍,一天只吃一頓飯。這個問題說明了,中日戰爭的勝負不是靠武器,而是靠人。日本這個國家天生就沒有資源,它始終與我們處在一種很微妙的關系中。我研讀中國近一百年來的歷史,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當中國強大或正要強大的時候,中日就要發動戰爭。大概由日本覺得他們的資源天生要仰賴中國造成的吧。目前,中國只剩下臺灣問題了,假設在這個問題上又發生一場中日戰爭,我們假設時間定在2015年左右,那么我們思考一下,中國有沒有做好準備呢?中國與大和民族的真正差異在哪里呢?甲午戰爭后,當時有句話很有意思 ,“被打敗的老師向勝利的學生學習”。結果中國就派了很多留學生到日本去學習,中國的留學生認為只要把共和體制引進來就好了。他們沒有想到改造國民性是很重要的。其實全世界的人的智商都是查不多的,關鍵是在于人的思想和觀念。我們沒有理由不是世界強國,也沒有理由幾次輸給日本。中國的國民性應該要強大起來。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執行力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思想,觀念,只有改造了員工的思想,才能解決第二個問題,就是很多人一聽到執行力,就說底下執行不好,好像董事長,總經理沒有事情一樣,其實不是,執行力不好要從上開始檢討,所以執行力就是上下左右都要一起貫徹。什么時候領導與員工一起座下來探討執行力,這才叫真正的研究執行力。
孫軍正老師在任職知名企業格蘭仕副總裁與TCL人力資源總監期間,通過打造集團執行系統(6P),確保了公司長期持續快速發展。
孫軍正老師首創的“集團執行系統(6P)”已導入2800多家企業,全面提升了客戶企業的執行力。
zm8.4am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