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不足道的紐扣打火機到日常所需的紡織品,“Made in China”不單單是商品商標中的三個單詞,在國際上更被看成是假冒產品、低劣產品的代名詞,這也是現在很多制造企業叫屈喊冤、倍感煩惱之處。因為實際上,很多制造企業都在加大技術投入,提倡自主研發,也聘請外部專家,想盡快擺脫“中國制造”的陰影。為什么“中國制造”的陰霾如此難以擺脫呢?難道改進技術就不是“中國制造”了嗎?我認為原因在于中國制造企業關注于技術的升級,而忽視了本質的“中國制造”文化。“中國制造”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背后的文化使然。
“中國制造”文化是什么?
商品在交換過程中有物質使用價值,同時也傳播著商品的文化價值,顧客接受了該商品也就接受了商品所賦予的文化,當然也不排除顧客在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比較中的妥協。于是,中國制造的商品在制造過程中也同樣烙上了制造商的文化符號,這種符號是需要用文化來解讀的。“中國制造”的文化符號是什么?有人說是物美價廉,所以中國的商品才被歐洲人青睞,有人說是假冒偽劣,所以才在俄羅斯市場上被圍剿,我覺得中國制造的文化符號其實是中國制造企業的文化綜合體,中國制造企業的文化就是“中國制造”的文化。
“中國制造”文化的劣根性
這種“中國制造”的文化有什么缺點呢?筆者簡單歸結為兩點:一是取巧文化,一個是“差不多”文化。
所謂取巧,是指中國制造業的復制效應。先買入國外的技術產品,然后回來做一一的拆解,將拆解的零件再一一復制,最后組裝成成品,貼上自己的標簽,就是中國企業的產品。這就難怪中國產品被貼上物美價廉的標簽,同樣質量的產品,沒有技術成本,當然價格有優勢,也就不奇怪歐洲總是提出反傾銷提案。而中國制造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拆解復制只會使中國企業淪為加工工廠,國內制造業多年來一直在強調核心技術、自主品牌,可是實際效果是時至今日,中國在國際上也沒有幾個有名氣的自主品牌。原因就是取巧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所謂文化是指在潛移默化中深入骨髓的精神,當“取巧”成為潛移默化的內在精神時,怎么能有足夠的毅力抗拒“取巧”帶來的短期效益和便利性呢?
其實,日本在工業發展初期也是一樣通過購買國外的先進技術產品,通過拆解、研究和改善來開發“日本制造”,為什么在中國就成取巧了呢?讓我們看看日本的改善文化吧,若松義人在《豐田式改善力》一書中說到:豐田式改善力與其說是一種經營理念,不如說是一門哲學。改善已經在日本成為一種企業文化,可以以國外的技術為參考依據,在此基礎上,消化技術原理,再重新根據市場情況做進一步的改善和提升,最后再通過精益管理,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集大成而自成一家。在中國可能更多的是復制,重復做著“拆解-組裝”的動作,老板不僅不會花錢長時間養著一批技術人員做技術攻關,還有可能對已有的技術人員說:不用花費那么多的功夫研究產品,只要拆解后能生產零件再組裝就行,不要耗時耗力了,否則過些日子別人就仿制成功投入市場了。因此越來越多的滿懷激情的技術人員也就淪為組裝師。中國制造業就是因為這種取巧的文化才少了很多像華為一樣能夠耐得住10年技術積累研發苦旅的企業,中國制造業成為“中國制造”也就不足為怪。
“差不多”文化來自于中國人的口頭語“差不多”。張天翼先生曾寫過國人多是“差不多先生”。見面問“混”的怎么樣,回答是“差不多、過得去、隨便”。
“差不多”文化在制造企業中就是管理的粗放,企業家覺得差不多,沒有出大紕漏就行。我們在管理咨詢的過程中遇到很多行業的龍頭企業,初衷覺得之所以可以成為龍頭企業,一定是管理嚴謹、制度規范的企業,殊不知進入企業以后,卻發現企業管理松散,更多的是憑著企業創始人的個人魅力和能力,從管理的角度上來看,這些企業的行業霸主地位簡直是個奇跡。當然,這與中國企業家的草根式野蠻成長和中國的市場化程度是息息相關的,但同時也給很多企業家產生了錯覺:只要抓住一切可投資的機會,企業有錢了自然就會百年不倒。因此現在很多的制造業企業家就將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投資那些掙錢的領域,而不是專心的做好產品制造,覺得企業差不多還活著,還在盈利就可以了。這些企業家沒有意識到,世界上哪個百年企業不是依靠科學嚴謹的管理機制使企業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憑借深厚的管理底蘊發展其他產業的。所以,我們在給很多制造業做企業文化之時,更多的會談及企業管理,只有精益科學的企業管理機制才能夠形成優良的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
“中國制造”文化的劣性根源和改革
前面所談及的“中國制造”文化劣根性的根源也同樣有兩個:一是制造業急功近利氛圍,民族性格的退化;二是對企業管理粗糙的放任。
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提出有兩種無限:一種是創造的無限,即多樣化的創造無限,一種是惡的無限,即只是同質化、同水平的擴張,而不是本質不同的創造。中國制造業現階段就是量的無限重復擴張。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急功近利,紛紛采用最簡單的復制方式以求得比別人快一步,同質后采取惡性競爭的方式,在廣交會上自相殘殺,更有甚者連最基本的商業道德也淪喪。
“仁中取利真君子,義中求財大丈夫”,中國制造業需要回歸商業領域的本性,與其成為市場紅海中始終擔心被其他魚吃掉,拼命讓員工加班加點給別人做衣裳,不如回到企業的原點,踏踏實實的從基礎做起,掌握企業成功的核心,會發現自己的盔甲足夠強硬的橫渡紅海。
同時,企業家也要意識到自己的管理粗糙,要意識到自己所擔負的企業使命,意識到“中國制造”的重擔。企業家之所以被稱為企業家,是因為他們以企業為根,莫要成為投機分子。投資可能可以使企業獲得豐富的短期收入,可是一旦企業管理松散導致企業文化淪落,企業的明天就岌岌可危了。值得欣慰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家意識到了企業文化的問題,也樂意求助于專業的管理咨詢公司共同找出企業文化對企業管理的訴求,通過企業管理的全面提升重塑或者優化企業文化。
在中國經濟發展初期,“中國制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制造的文化滲透,中國制造業的企業家需要停下飛躍的腳步,冷靜的思考中國制造文化背后的根源,審視企業的管理行為,不要讓“中國制造”文化真的成為中國制造業的文化。
溫馨提示:
⑴摘自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孫軍正老師培訓課堂經典案例。孫老師根據多年的管理及培訓經驗,將紅色精神與西方管理巧妙結合,將理論性、實踐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講解深入淺出,演繹通俗易懂。
⑵長期誠尋全國各地培訓機構全面代理孫軍正老師主講的核心課程,以實戰型管理培訓助力本土企業快速成長。邀請孫軍正老師授課或代理孫老師課程者可直接聯系他的助理(登陸:“中華講師網”,打開“聯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