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是什么?在做咨詢的這幾年,發現很多企業家朋友和一些職業經理人朋友很喜歡談論企業文化,很多專家學者通常把企業文化說得懸忽其懸、奧之又奧,讓別人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企業文化的本質也沒有解釋清楚,在企業文化建設操作方面也沒有一個系統的東西。我對企業文化定義是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逐步形成與發展的、帶有企業獨有特征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以及其外化的企業行為規范的有機統一。如果將人比作企業,企業文化就像是人的“座右銘”或是“信仰”。一個人要有信仰,同樣一個企業要有文化。
對于一個企業的快速成長來說,企業文化也許并不是最直接的原因,但卻是最持久的決定因素。企業文化是員工的‘精神食糧’,是提振團隊信心的‘威風鑼鼓’,是破浪前行的‘燈塔火炬’。激活文化發展的一池春水,就能消融發展道路上的層層堅冰。
縱觀全球著名企業,1837年誕生的寶潔、領先群倫的通用、不斷創新的3M、全球排名第一的沃爾瑪……這些企業,都具有深深的文化內涵,都憑文化的沉淀而走向成功。所以,企業一年發財靠機遇;兩年獲利靠領導;3至5年發展靠制度規范;而企業想基業長青、永續經營必須靠企業文化建設。如何來建設企業文化呢?到處都是千年以上的寺院確很少有百年的企業,企業文化建設一定要向佛教學習,下面就分析一下佛教精神與企業文化的關系的。
1、佛教與企業文化的共通點
佛教博大精深,特別是隋唐時期,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對佛教本身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與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承認人自身的偉大,從人本身去尋求真知,既沒有中國傳統道教的出世觀,也沒有基督教教、伊斯蘭教的原罪說。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幾千來生生不息,被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庶人所接受。
從上述不難看出,佛教是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種講求以人為本的宗教派別。我們一般認為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控制力量,而佛認為其本身只是人類的一員,他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的努力與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并且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潛能。因此佛教是一種'強調以人為本的,用以規范人的思想、行為的一種強有力的規則體系',這種體系類似于哲學的定義,因此也有人在佛教到底是宗教還是哲學上爭論不休。可以看到佛教與企業文化的許多共通點。
2、佛教精神對于企業文化的借鑒意義
佛教精神不是簡單的佛教教義,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這種處世態度對于在具有深厚東方文化傳統的中國建立和完善企業文化有著許多積極意義。以下即是就佛教精神對于企業文化的積極意義所作的闡述:
經世濟眾為自己和別人解脫痛苦,是佛教蘊含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佛教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為只追求自我個人的解脫,佛經說:'惟行菩薩行者得成佛,其修獨覺禪者永不得成佛'。佛理說佛與眾生同出一源,本為一體,豈可有一獨悟而眾生迷。所以佛教根本上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個人的努力并引導眾生的共同努力基礎上。自度度他、自濟濟人,或說通過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過救濟別人自求得自己的救濟,這是佛教中經世濟眾的基本精神。
作為社會組織之一的企業,應該吸納經世濟眾的精神,把強烈的社會使命感作為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雖然企業的組織目的就是贏利,但并不表明企業以贏利為唯一目的和準則。其一,企業可以通過其用以獲利的產品來給別人帶來思想、身體上的解脫,對于企業的經營方式、所經營的產品,都要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香港李嘉誠先生就曾經力排眾議,否決開設賭場的董事會提案。企業經營的產品只有是利他的才會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才會給企業在任何時期任何地區帶來更穩健的經營風格,才能使企業獲得更長期的利潤。其二,企業通過贏利來幫助企業員工以及社會解脫痛苦、尋求快樂。而企業員工和社會得到企業的幫助后,會自然而然地信奉企業本身所倡導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業樹立了經世濟眾的精神后,通過一定的途徑,讓企業員工和社會知曉、認同這些精神,會為企業本身的經營帶來極大幫助。無論是金蝶'發展軟件產業、振興中華民族'的民族大義,還是商務通'科技讓人更輕松'的溫情關懷,都會激發企業員工的使命感,使員工工作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同時也會使社會對企業本身給予更多的信賴,以利于企業自身發展。
3、眾生平等佛教教義不要求人絕對服從于某種意志或力量
在佛教中,沒有創世者與被創造者,沒有領導與被領導。佛教中佛與佛弟子的關系,不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而是先覺與后覺、師與徒的關系。釋迦佛創立了僧團組織后,沒有以領袖自居,而是把自己當成僧團中的一員,與普通僧眾一道,持缽乞食,赤足云游。(引自《阿含經》)佛陀之所以提倡眾生平等,按佛經佛理所言,在于眾生皆有佛性,與佛本來平等一體。按現代組織論的原則是每個人在這個組織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組織中的分工不同。佛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絕無主宰支配眾生的意圖。而在佛教徒心目中,佛雖?;垭p圓、神通廣大、自在逍遙、至尊無上、功德無量,卻毫無領導者、主宰者的威懾性,而是可親可敬,可學可效的。在佛教中,佛與人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人人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遠成不了上帝(領袖或主宰),只能是上帝的奴仆。眾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質和基本精神,對于企業文化而言,眾生平等應該作為其基本精神之一,應倡導企業內部員工平等相侍。企業的創立者并非絕對神圣,他可以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地位,作為企業里最早為該企業尋找到生存和發展途徑,并引導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角色。
企業的各級領導者是各級團隊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擔不同任務的普通一員,領導者不是帶領團隊去執行他所決策和定義的工作目標,而是與團隊的其他人員一道去共同實現大家所認可的工作目標。每位員工都有權利和義務去定義所屬團隊的目標,也有權利去否決他所在團隊的工作目標。在企業里扁平化管理模式應取代A型管理模式,互助觀應取代領導觀。除平等相待外,企業應尊重每位員工在企業的發展權利,在企業文化里要突出每位員工無論資歷深淺、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斷努力,都有可能成為領導的觀念。每位領導都是幫助員工成功的兄長和朋友,每位員工都希望成為領導以幫助更多的員工成功,這樣的企業沒有理由不發展壯大。海爾出了著名的'賽馬場'策略,使海爾的每位員工都有公平感、成就感,也使海爾的諸多才俊脫穎而出,他們為海爾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4、棄惡從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教的基本主張,雖然許多宗教都有棄惡從善的主張,但佛教的棄惡從善有獨特內容。佛教的善惡觀是絕對的善惡觀,并附有因果報應說。佛教中的棄惡從善主要包括以下幾層意思:
善惡是從心里滋生出來的,人心的本性無善無惡,因一時的念頭所引起的真妄及其衍生的善惡均沒有實性,'真賅妄本,妄徹真源',由此善惡不過是真妄分別而導致的后果。
善惡是可以轉化的,去妄存真、棄惡從善是有內在根據的。
善惡是絕對客觀的,沒有任何理由或借某種名義,可以行惡而以之為榮。在佛教那里,不可能以佛的名義去征服所謂蠻族,也不可能以佛的名義去屠殺異教徒。善惡是自明的,永遠不可能由人自己去做論釋。
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輪回中,是上升還是墮落,取決于人自身??傊越^對善惡觀為核心的勸善止惡是佛教的又一特質和基本精神。
對于企業文化而言,對應于佛教精神,棄惡從善有以下意義:
員工本質沒有好壞之分,本性沒有善惡之分,當他行善時便是行善了,當他行惡時便是行惡了。因此著名的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McGregor)的人性假設理論應受到挑戰,如果持X理論(即人性本惡),就忽略了人從善的根基,如果持Y理論(人性本善),就會缺乏棄惡的主動性。在建設和宣導企業文化時應充分考慮員工從善的根基,并引導員工主動棄惡。
善惡是可以轉化的,對于曾經違反過企業法規的員工不是簡單擯棄,而是努力幫助教化。對于曾經為企業帶來過利益的員工不能盲目信賴,松懈對其管理和教化。同時,要根據企業員工的善惡行為現象,從企業文化自身去尋找根源,對于能夠帶來好現象的文化精神要發揚,對于能夠帶來不好現象的文化精神要拋棄。并且注意在企業文化里應包含更多的寬容精神和引導觀念。
員工出現違反企業規章,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為,不要輕信其辯解,錯了就是錯了,即便是好心辦了壞事也得受到處罰或譴責。同時注意在企業文化里不要摻雜攻擊和蔑視其他企業即便是競爭對手的成分,企業員工和企業本身應樹立起自覺與所在的社區和所處行業友善相處的精神。
企業應滲透褒譴、獎罰的道德和制度體系,讓因果報應說在企業文化里具有全新內容得以提升到新的高度。
5、重智尚真
佛教作為宗教希望尋求的是人的終極歸宿,但是佛教卻不是一種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強調發揮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過現象來看本質,洞徹聲色,證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認為其所認知或了悟的是客觀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創造者,只不過是真理的發現者。'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引自《阿含經》),所以佛教更強調'以法為師'。佛教所崇拜的是'真如',而不是佛祖,由此禪宗才敢于唾佛罵祖。佛教如此重智尚真,因而也就崇重理性和實證,佛教徒常會不自覺地奉'實踐是檢難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圭臬。這與其他宗教的神秘主義截然不同。
重智尚真對于企業文化的價值,顯然不在于其'萬法唯心'的主張,而在于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不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質問權威的精神。
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是企業永葆青春的法寶,3M公司為了激勵員工的主觀創造能力,設立了自己的諾貝爾獎金步獎,在IBM一些富有成果的工程師拿著和總裁一樣高的薪水,這些都是企業為了鼓勵主觀能動性而采取的措施。在企業文化里應明確一點,企業在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管理制度方面永遠沒有完全了悟其所有真諦,到達終級目標,還有許多本來就存在的資源和潛力沒有被我們利用和挖掘,以此來激勵企業員工借助自己的智慧不斷探求和接近各自工作領域的真理。對于企業內部乃至行業內的權威,雖不贊成去唾罵,但也要敢于去質問和挑戰。在企業文化中應該鼓勵員工去發現企業經營中存在的錯誤和缺陷,并及時去修補經營中存在的錯誤和缺陷。對于企業已有的文化要不斷地在企業經營中去加以檢驗,以便適當揚棄。敢于對企業已經形成的企業文化挑戰,是企業文化中重智尚真的重要體現。
縱覽古今,很多佛教信仰者以特有的佛教精神為人處事,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方面,同樣有很多人借助佛教精神建立起特有的企業文化,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自身的獨特魅力,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深厚的企業文化基礎。雙星集團在企業文化里引入佛教精神,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為佛教精神與企業文化的結合樹立了典范。
溫馨提示:
⑴摘自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孫軍正老師培訓課堂經典案例。孫老師根據多年的管理及培訓經驗,將紅色精神與西方管理巧妙結合,將理論性、實踐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講解深入淺出,演繹通俗易懂。
⑵長期誠尋全國各地培訓機構全面代理孫軍正老師主講的核心課程,以實戰型管理培訓助力本土企業快速成長。邀請孫軍正老師授課或代理孫老師課程者可直接聯系他的助理(登陸:“中華講師網”,打開“聯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