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組織的“靈魂”
如果賦予組織“靈魂”,它將無堅不摧。
當年的共產黨就擁有這樣的“靈魂”,而國民黨卻沒有。
解放區三問
一問:清貧的延安為何如此令人神往?
延安時期,尤其是“1940年冬,國民黨政府不僅完全停發八路軍的薪餉、彈藥和被服等物資,而且調動幾十萬軍隊對陜甘寧邊區和其他抗日根據地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揚言‘不讓一粒糧、一尺布進入邊區’,斷絕對邊區的一切外來援助。”(《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第739頁)再加上,“由于日軍的殘酷進攻,加上華北連年的自然災害,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出現嚴重的困難局面。”“根據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財政經濟情況極端困難。有些地方抗日軍民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用,沒有菜吃,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同上,第740頁)然而,全國各地的愛國志士、進步青年和海外青年華僑卻不顧國民黨當局的阻撓和迫害,冒著生命危險,沖破敵人重重封鎖,跋山涉水奔赴延安。
二問:艱難歲月,為何如此斗志昂揚?
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部在昭和18年(即1943年)的年度綜合戰報中寫道:
“敵大半為中共軍,與蔣軍相反,在本年交戰一萬五千次中,和中共軍的作戰占七成五。在交戰的二百多萬敵軍中,半數以上也是中共軍。在我方所收容的十九萬九千具敵遺體中,中共軍也占半數。但與此相比較,在我方收容的七萬四千俘虜中,中共軍的比率只占一成五。這一方面暴露了重慶軍的劣弱性,同時也說明了中共軍交戰意識的昂揚。”(朱德《論解放區戰場》,轉引自《心路滄桑》第172頁)
三問:星羅棋布的根據地,為何無人“割地稱王”?
在(抗戰勝利后)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正規軍隊總人數達120余萬人、民兵總數達220萬人、遍布全國19個省的各大解放區,沒有1人“割地稱王”。
溫馨提示:
⑴摘自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孫軍正老師培訓課堂經典案例。孫老師根據多年的管理及培訓經驗,將紅色精神與西方管理巧妙結合,將理論性、實踐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講解深入淺出,演繹通俗易懂。
⑵長期誠尋全國各地培訓機構全面代理孫軍正老師主講的核心課程,以實戰型管理培訓助力本土企業快速成長。邀請孫軍正老師授課或代理孫老師課程者可直接聯系他的助理(登陸:“中華講師網”,打開“聯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