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嚴明源于賞罰嚴明。
解放軍一向賞罰分明,而且是根據戰士的表現來進行。通過賞罰,表揚先進,懲罰違法違紀,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嚴明紀律的目的。
三國時期,蜀國宰相諸葛亮命令馬謖率領精兵防守街亭要塞,和北方的強敵魏國對峙。后來,馬謖因為輕率出兵會戰,結果導致嚴重的失誤,不僅街亭失守,蜀軍差點兒全軍覆滅。幸好諸葛亮唱了一出空城計才轉危為安。
依照軍法,馬謖因違抗軍令而導致失敗,應處斬刑。但馬謖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喜愛的部將,殺了他諸葛亮是非常不忍心的。可是,諸葛亮心里十分清楚,馬謖所犯的過失已經嚴重到動搖蜀國根基的地步,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民心士氣無法維持,自己也會失去威信,將來無法帶兵了。于是,諸葛亮痛下決心,揮淚把馬謖斬首示眾了。
這個典故,就是成語“信賞必罰”的來源。
有功勞的一定要獎賞,有過失的一定要懲罰,團體的紀律才能獲得有效的維護,團體中的每一個人也才能盡心盡力地去工作。相反,沒有做到信賞必罰,那么整個團隊紀律及秩序都將會遭到破壞,失去戰斗力。
但有些企業家喜歡一團和氣,往往只賞不罰,認為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是,如果該罰的不罰,就無法起到樹立威信、凝聚人心的作用。所以,信賞必罰應該是“當賞則賞,該罰則罰,賞罰分明”。
獎賞是正面強化手段,即對某種行為給予肯定,使之得到鞏固和保持。而責罰則是反面強化,即對予某種行為否定,使之逐漸消失。這兩種方法綜合使用,獎罰分明,是企業家帶隊伍的左右手。企業家要兩手“都要硬”才行。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之后,深深悔恨自己的失誤,認為把防守要塞的重任交給一個輕率的人而貽誤了國家大事,深感自己也有連帶責任。于是就請求處分,要求從宰相降為右將軍。諸葛亮對馬謖、對自己大公無私的處分,贏得了蜀漢軍民無比的愛戴和擁護。
春秋時的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因為聽信了下屬的一面之詞,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離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李離說:“獄官的職責就是公正執法,我既然當了獄官,還拿著俸祿,現在出現了冤案,自己怎么就沒有責任呢?”說完,就自殺而死。
可見,要真正做到信賞必罰,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以身示教,必要時還要敢于承擔責任。
從現代管理科學的角度來講,賞罰為什么是管理團隊的有效手段,就在于它的公正性。因此,懲罰要鐵面無私、六親不認;獎勵更要實事求是、論功行賞。如果失去了公平性,會讓無功者得志、有功者寒心,會極大地損害團隊的戰斗力以及領導者自身的威信。
中國傳統強調“舉賢要內不避親、外不避仇”,但在實際情況中往往只是“不避親”,并在舉薦后,由于“親上加親”的裙帶關系更難于管理。雖然,在親屬里可能也不乏人才。
在中國最出色的房地產企業萬科,自初創時開始,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親屬不共事、舉賢要避親。”他們認為,親戚朋友如果都在一家公司,無法形成公平的競爭機制,所以舉賢一定要避親。
萬科要求員工入職時要如實申報在公司內是否有親朋好友,如果有,必須聲明。萬科下屬公司曾有一個職員申報時說在萬科沒有親朋好友,但后來公司發現,其兄長是萬科一家分公司的部門經理,于是立即將該職員辭退。
還有一次,王石離開公司去外地學習一年,回來后發現自己大學畢業的表妹被安排在公司上班了。雖然表妹所學的專業正是萬科所急需的,但硬是被王石勸走了。他說:“如果你有本事,去哪里都能施展;如果你沒本事,憑什么在我這兒混?”
在今天的萬科,沒有王石的大學同學,沒有他的部隊戰友,也沒有他兒時的玩伴。
賞與罰的目的,都是為了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獎賞是件好事,懲罰也很必要,對有功勞員工的獎賞和對犯了錯誤員工的懲罰是理所當然的,不能有半點兒的遲疑與含糊。
嚴明的紀律源于賞罰嚴明與賞罰公正,否則賞罰就會失去應有的效力,也就談不上公平、公正與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