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組織中,可以有團隊,但絕對不能有“團伙”。
優秀的組織決不允許在自己內部有宗派主義行為存在。
一般而言,在正式組織中,都會存在一些寄生的非正式組織。這個組織從正式組織機體中汲取營養,常常又損害正式組織的機體健康,這是很多組織面臨的共同問題。
從歷史上看,幫派是中國社會中一種重要的非正式組織形態。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些人思想上自私狹隘,妄自尊大,自以為是,爭名譽、爭地位、爭出風頭,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在組織內鬧獨立性,只顧局部利益,不顧全體利益;在人際關系上,喜歡拉攏一些人,排擠一些人;在處理本團體與外團體的關系上,搞本位主義。
“拉幫結派”,搞“小圈子”,其弊端在于只講小團結,不講大團結;只講幫內利益,不顧幫外利益;只信任幫內人,不信任幫外人。這種文化具有明顯的自私自利和排他特征,其實質是分裂和謀私,違反組織利益,破壞組織紀律。所以,幫派是組織的毒瘤,世界上任何優秀的組織都與這種行為做堅決的斗爭。
在現實生活工作中,拉幫結派的人在組織中會為了小團體、小圈子的利益而喪失組織原則。這種行為是腐蝕劑,會腐蝕組織機體,破壞組織團結,分裂組織團隊。這種人最終也會落得眾叛親離、身敗名裂的下場。
在企業中,作為一名管理者,首先應該按企業的規則和程序處理工作中的是是非非,盡量做到對事不對人。其次,是自己不參與、不攪和,更不能推波助瀾。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有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小人之所以“常戚戚”,在于他們有私心,所以就蠅營狗茍、結黨營私,成為組織中的小團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優秀企業在成長的道路上,也不斷地在與宗派主義行為做斗爭。聯想教父柳傳志為打造一個沒有宗派、具有競爭力的組織,做了不懈的努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柳傳志早年曾講過:“聯想的很多老員工都是中科院計算所的,而我們的子女多數又都是學計算機的。聯想明確規定,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不允許自己的子女進公司。為什么?為的就是怕一家人在公司里邊再聯合,這個問題麻煩大了就管不了了。在聯想里,只有我們暫時不管的事情,絕對沒有我們想管管不了的事情。為什么?因為沒有宗派。”
既然組織中不允許出現宗派,不允許出現“小團伙”,作為組織中的人,作為組織的骨干,該如何避免陷入宗派、小圈子的泥沼呢?
第一,要有大局觀。
一個心中沒有大局的人,會自然不自然地陷入小圈子中。在解放軍中,各級領導在教育官兵時要具有大局意識。什么是大局意識呢?部隊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大局意識就是,班長要站在排長的位置上考慮問題,排長要站在連長的位置上考慮問題,連長要站在營長的位置上考慮問題。”
第二,擺正工作關系。
一些骨干在工作中喜歡自己當大哥,而把同事、下屬當小弟。這些骨干愿意用“大哥”的方式來領導下屬。換句話說,是做大哥而不是做領導,用“家法”取代“組織法”,無形中把組織中的人劃分為“我的人”、“他的人”,形成了小團體、小圈子。
第三,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
人際關系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事情。如何恰當處理自己在組織內部的人際關系,是我們職場能否成功的關鍵。許多才華橫溢的人,不是敗在工作能力或是工作業績上,而是敗在了不能正確處理組織內部的人際關系上。在組織中,我們不愿陷入小圈子、“小團伙”的泥沼,但并不代表你沒有被劃入別人的小圈子、“小團伙”。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在工作的人際交往中保持一定距離。大工業化時期的職業化組織,不是以血緣而是以契約為紐帶建立的。家族企業的創業基礎是家族,但其成長紐帶也是契約。所以,在現代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非常簡單:上級、下級、協作。除此之外的任何關系,都是非正式的。職場中需要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