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一家企業里最重視結果的人是老板,因為老板每到月底都要發工資,這件事是必須做的,既然公司請了一幫人干活,到了月底,不管經營好壞,工資都要按時發,這就是結果導向。
結果導向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老板到了月底要發工資,所以他不得不強調結果導向。
具體說來,“結果導向”有以下幾層含義:
1.以達成目標為原則,不為困難所阻撓。
2.以完成結果為標準,沒有理由和借口。
3.在目標面前沒有體諒和同情可言,所有的結果只有一個:是,或者非!
4.在具體的目標和結果面前,沒有感情、沒有情緒可言,只有:成功,或者失??!
5.在工作和目標面前,沒有“人性”可言,因為客觀世界是沒有“人性”可言的,因此再大的困難也要“拼”!
6.你的事情沒有做成,那就“走人吧!”同情有什么用?你需要“同情”做什么?一個老板找不到訂單怎么辦?他可以去對誰哭嗎?
7.“管理不講情”,對部下的體諒最后不過是遷就而已。
8.在客觀的困難和異常那邊,你可以有一千個理由、一萬個原因、十萬個無能為力、百萬個盡心盡力,可是在結果面前來講,卻只有一個簡單的結果:貨要按時出還是不要按時出?
9.在結果導向面前,我們常常不得不“死馬當活馬醫”,我們不會輕易放棄,因為放棄就意味著投降。
10.事情沒有搞定便表示你的產品沒有賣出去,你也就沒有“營業額”,難道你可以下班了嗎?產品沒有賣出去便沒有錢,那你下班回家靠什么吃飯?
11.不要用你的判定擋住了你的去路。有位采購員告訴我說某個零件來不及供貨,該怎么辦?我問他電話聯系過沒有,他說“沒有。”然后又補充說“就是聯系,廠商也沒那么快的!”他這是在用自己的判定去擋住自己的路。
很多公司的員工讓自己的上司感到不放心,就是由于缺乏結果導向意識。結果導向的一大要素就是要有一個目標在,最好能將這個目標寫成書面的一個承諾,寫成書面的一個結果。這種做法體現了管理者對自身的一種比較嚴格的要求,就算不能在預定時間完成目標,至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差距。這樣的做法會令上司多幾分信任。
目前很多的廣告招聘就做到了“要有一個目標”,很多企業已經很明確地提出要招聘結果導向型的管理人員。有的是單獨的一條結果導向,有的則是要求具備結果導向的觀念或者做事風格,這就說明結果導向這個要求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一個基本的要求了。
做了很多,但是現在還缺一點點沒有做,那么即使你已經完成了99%都等于無效,因為你要的結果還等于零。沒有一項沒做,也就是全都做了這才叫結果,這也是從結果角度來考慮的。
在這個時候要“先保60分,不求完美”。很多管理干部對于這一點還做得不好,特別是在外資企業講究效率的環境下,很多時候按時拿出結果,比拖延時間拿出一個更好的、所謂的完美結果來得更重要。
所謂的完美,事實上它本身不可能達到完美,正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這種情況下,要是再去追求完美,就等于拖延了整個時間進度,這還不如60分萬歲。當然,這是在特定的情況下的策略。
有預見性強調的是人對結果的一種預見,比如對于整個事情的規劃、整個進度的控制、對自己的能力以及事情能不能做完、能不能做好的一種預見性。這種預見性本身就是個人的一種能力。所以,人有預見性就要對結果負責。
人有預見性告訴我們要以結果為導向。既然無法改變既成事實,那么最好別說對不起,也沒有對不起。這一點是外企特別強調的。犯錯后寫檢討書,如果檢討的是做事方法還可被接受,如果只是認錯就毫無必要,因為老板要的是結果。
知道自己不知道也是一種悟性,這種悟性能夠幫你提高預見能力,能夠讓你對結果負責。
成熟的人對結果負責,每個人必須要有這種觀念,沒有這種觀念,一定做不好你的事情。如果有了這種觀念,你會發現你自己是一個有效率——也就是企業所需要的那種人。
有些工作問題,我們感到很棘手,于是我們會請求上司的指導??墒?,上司卻并不感到是大問題,三兩句話交待完畢也就了事了——而此時,我們自己也似乎一下子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怪自己怎么這樣沒有思路。為什么同樣一個問題,對下屬是棘手問題,而對上司卻是個簡單的問題呢?
因為上司可以輕易、自然地想到調動其他平行部門的力量來解決你所面臨的問題,而你自己卻常常忘記了直接調用(至少,請求支持、敦促協助總是可以的吧!)其他部門的力量,這是主要原因。
其次才是經驗和權力的問題:有經驗化解問題自然簡單容易,沒有經驗難道不可以三思而后行?盡管你沒有權力去任意調用其他部門——無權隨意改變既有的部門間的工作分工范圍及合作方式,但你可以將你的思路超越于部門間彼此狹隘的分工,從整個公司的層面上來理解合理的體系和步驟、從而作為提案請求上司裁定。也就是說,你對棘手問題之對策思路,不應受到自己既有的個人權力的束縛,只有如此,你才能提出良策,才能有效解決棘手問題,才能成為一員大將、干將。
老板的目的是把事情做成,你的目標也是把事情做成,這就表示二者具有同樣的目標。以這種結果為導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考慮如何動用資源,可以考慮是不是要不計成本來達到目的。無論如何,你是站在老板的立場來考慮問題的,這會令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我有一次讓我姐姐在一個抽屜里找一把鑰匙,她找了半天也沒找著。最后我親自去找,我想她那么難找,我就把東西一樣一樣拿出來,結果還沒拿幾個就已經看到了鑰匙。
有時候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把它想得很難。常常會認為“萬一這件事辦不成,那就算了”。所以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在還沒開始做的時候就已經想到做不成就算了,他在心理上就已經投降了,這體現了結果導向的魔力。
結果導向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許多的思維困惑。
很多管理者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經常是一副腰都不舍得彎下去的樣子,于是會對交代給自己的工作任務產生困惑和畏懼情緒,經常會對老總說“這件事我做不了”。其實,當他被迫去做那件事以后,他往往會抱怨“原來要花這么大的精神做的是這么一件小事”,這個時候他選擇了一大堆理由而放棄了結果導向,從而令自己更加困惑。
和以上更加困惑的管理者不同,有些管理者習慣了以結果為工作導向,面對一項令他感到困難的工作,他首先想到的是結果還沒出來,絕對不能自我放棄。所以,他努力追求結果,拼命攻關,對他來說,先決定攻關是第一步,等待結果只是第二步。這樣做往往會得到成功,從而也能有效減少個人的思維困惑。
所以,與其困惑,不如以結果為導向,先去展開行動。
結果導向在日常生活中,會讓很多人直接切入問題的核心。中國有一句話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句話往往作為貶義語來使用的,實際上它代表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個方面講套路,另一個方面講結果導向——要處理當前的問題。
有的管理者,特別是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在工作中經常講究套路,套路多了就忘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其實從結果導向角度來說,頭痛就要醫頭,腳痛就要醫腳。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實際上涉及兩面,一方面要提高一個高度、講究一個套路(解決機制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要“滅火”——別忘了處理當前的問題。
一批產品明天就要出貨,可是忽然發現某個零件品質不良,于是王主管讓采購員與廠商聯系重新生產一部分馬上送來。采購員聯系了半天,結果是“不行”。王主管問那位還算很不錯的采購員“具體情況怎么樣”,他說:“不行,確實是不行啊。”王主管確實沒有理由不相信他,但是也沒有辦法可以相信他:如果相信他,那就是不出貨了。這還得了?
于是,王主管把廠商電話號碼拿過來自己去聯系。結果當然是OK了。這里的契機在于:
很多事情是逼出來的,部下只是圖一個輕松就可以說“不行”,廠商重新生產需要“損耗”和成本,他自然就更有理由說“不行”了。
采購主管出面,廠商當然有一點壓力,而且我們所用的語言本就是要給他一點壓力:你不幫忙,我的東西賣不出去,大家都沒有市場,沒有生存的天地。“關鍵的時候你不幫我忙,什么時候幫我呢?就是因為問題很嚴重我才給你打電話,要在平常當然就是采購員跟你聯絡了。”
所以,如果真是由于客觀的原因,那我們無能為力,但是卻絕對沒有理由僅僅由于我們的悲觀判斷就放棄努力。
【自檢】
小貓看見墻上掛了一籃葡萄,但是使勁跳也沒吃著;然后來了一只猴子,猴子也夠不著,但是猴子搬了一個凳子過來搭著上去了。
請你從結果導向的角度來評論這個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