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搜索領域,Google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者,但它卻是第一個在這個領域最有創意的登峰造極者, Google通過對自身企業的定位及產品的特性,打造了極具創意的企業文化內涵,將“技術、人才、寬容”3T文化融為一體,讓創意無處不在,打造了一個可以抗衡微軟商業霸權的超級品牌。它的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技術(Technology)
Google源自英文單詞“Googol”,“Googol”意為10的100次方,Google名稱本身就烙上了以技術征服浩瀚無窮網絡信息的深深印記。 Google公司的成立源于其發明的PageRank算法技術,Google是一家典型的技術達爾文主義公司,技術在Google的重要性不言而喻。Google開發出多項創新技術,申請了大量技術專利,通過構建“圍繞搜索技術的專利防護欄”強化了其在網絡搜索領域的領先優勢。而獨創的3T企業文化幫助Google成為了偉大的企業。
二.人才(Talent)
Google的創始人本身就是技術天才,他們深知技術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吸引優秀技術人才加盟。Google相繼吸納了互聯網之父VintonCerf、Python語言的創始人GuidovanRossum、Apache軟件基金會的主席GregStein、FireFox的首席開發者BenGoodger等全球范圍內的頂級人才為己用,而Google也幾乎變成了計算機技術領域的名人堂。隨著Google成為了技術人才的圣地,全球最優秀最聰明的工程師都成群結隊地爭相到Google工作,Google擁有著無可比擬的智力資源,這些人才是Google神奇創意的不竭源泉。
三.寬容(Tolerance)
“Google不是一家傳統的公司”,Google提在交給美國證監會正式文件中的開篇語如此強調。確實如此,Google的管理運作模式中很多都是顛覆傳統的。Google在初期能夠從眾多互聯網公司中脫穎而出,其開放性、多樣性的公司文化功不可沒。公司的辦公樓名稱怪異而時尚,分別被命名為無理數“e”2.71828、圓周率“π”3.14、黃金比率1.61803等。Google為每位工程師提供20%的自由支配時間,這是Google兩位創始人制定的不成文規矩。Google同時規定管理層不能限制員工在公司內部自由流動,員工可以自由到一個新的部門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梢哉f,Google在風險與創新之間找到了最佳平衡點。
企業文化其實就是企業的社會形象, 企業的定位不同,文化內涵也應該有所區別。它必須要和自身的定位一致,比如設計研發性企業,就要強調創新與想象;生產制造型企業,則更注重嚴謹與精細;而營銷服務型企業,則須強化激情與活力。雖然社會對企業文化的識別來自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但其實企業文化的輻射源卻是來自企業的高層或者企業家本身。之所以喬布斯的離任造成股價大幅波動,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喬布斯是蘋果的CEO,而是因為喬布斯是蘋果創新文化的靈魂人物,是蘋果創新文化的輻射源,一旦離任,原來的文化元素是否還能傳承就很不確定了。更重要的是喬布斯把這創新文化理念提升到了任何繼任者幾乎都無法超越的地步。蘋果股票的大幅波動自在情理之中。
某種意義來講,企業文化和人很像,企業文化就是人的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企業自然不同的文化。通俗點講,一個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其實就是企業高層或者企業家本身的文化和價值觀。許多企業家都會在公司的戰略方針上明確本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可是為什么企業并沒有表現出相應的文化特征來呢?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就好比說一個人的性格不是嘴上說出來的,而是通過各方面的言行舉止反映出來的。只有這個人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事的方式才真正反映這個人的性格。同樣道理之于企業,企業家的處事方式和風格、企業家的行為習慣,只有由上至下對企業各層面管理組織產生最直接的輻射,文化才能逐級滲透,然后散發到社會上去。
所以企業家本身或者企業高層是企業文化最根本的演繹者。只有企業家本身的思想價值觀與企業所倡導的文化相一致的時候,企業才算真正有了內涵、有了靈魂,有了精神元素才會有核心凝聚力。一個沒有文化的企業,只是一個賺錢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只是個純粹的利益組織,是沒有精神沒有凝聚力的,員工只會為錢而來,同樣也會為錢而去。所以這樣的企業,不管人員多少,都不能稱之為團隊,只能叫作團伙。試問,這樣的企業能夠做到復制發展嗎?一個優秀的企業必須要明白,只有企業真正植入了企業所倡導的文化價值觀,企業才真正形成合力,形成向心力。這對企業家真是個考驗,不但要淡化做為企業擁有者的權利意識,有時候甚至需要做出自我改變與突破,以適應企業的定位和傳承企業文化價值觀。 所以文化不是靠設計出來的,而是身體力行的結果。生命線(見思維圖)是掌紋中三大主線之一,和一個人的健康和壽命長短有關,同時也綜合反映出一個人的身心智的匯總,是一個人精氣神的總體表現,用它來代表企業的文化最恰當不過了。
5.12汶川大地震,對中國來說是一次重大災難,造成的損失和傷害自是難以估量。但是凡事總有利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次大地震也有很大的收獲,因為通過這次地震,中國人統一都接受了愛國愛民教育,民族凝聚力被重鑄,愛國愛民思想空前高漲。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溫家寶總理就趕赴現場重災區,當著所有營救官兵的面,就只說了一句話“人民養了你們這么多年,你們看著辦吧”。這是一句再平實不過的話了,可是聽完居然讓人心中莫名的感動,因為這不是嘴里說出來的話,而是從心里說來,你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總理內心的態度,“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生命”。這就是總理的文化價值觀“以人為本”,有這樣的總理,而作為任何一個中國公民,心中都會感到無限的安全和踏實。治國如此,做企業豈難道不是一樣嗎?所以,文化凝聚人心。
之前我們講,人與人的不同最根本是因為基因密碼的不同,而基因密碼主要影響了人的兩個方面,一是智力和思維模式,二是性格和情緒模式。簡單點講就是人的心智模式。那么企業的心智模式又是什么呢?企業通過公平合理的制度使人才和企業成為一體,再借助人才的專業和經驗幫助企業快速實現標準化、程序化,以提升企業的運轉效率和效果。建立正確的企業文化,并身體力行滲透到企業各個層面,以使企業迅速形成凝聚力、向心力。積蓄裂變式發展的能力。所以,企業的基因密碼就是:制度+文化,只有完善的制度與文化,企業才具備了完整的基因密碼,同時也是企業獨一無二的基因密碼,這是裂變式復制的根本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