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就曾用一個非常經典的中國玩具企業例子說明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弱勢和被動地位:“一個芭比娃娃在我國的出廠價是一塊美金,在美國的沃爾瑪零售價格是9.99元美金。那一塊美金,原料占了65%,生產費用接近35%,那么我們能賺多少錢?幾美分了不起了!玩具企業不停地剝削我們的勞動者,浪費我們的資源,破壞我們的環境,卻用僅僅1美元的價格賣到美國去,而外商最后卻以9.99美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席卷了大部分的利潤。”這就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中國企業的真實寫照。在這種低利潤、低附加值模式主導下,一旦碰到外部環境的變化如2008年金融危機,就很容易轟然倒塌。
今天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加工廠。而未來5到10年,中國經濟市場將會產生三個重大變化,我們必須思考產業轉型。第一個是這個市場里客戶需求結構在發生迅速轉變。第二個是整個產業鏈的結構發生變化。在產業鏈條里面,客戶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了產業鏈基于服務和解決方案整合的趨勢。第三個變化是關于成本結構,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將改變無數行業和企業的經營運作方式與成本構成。 而在宏觀環境層面: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導致中國企業以往所依賴的“低成本競爭優勢”不再,企業必須轉型升級。微觀上,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趨于白熱化,企業如果僅依靠單點的競爭優勢,或者渠道、或者傳播、或者低成本,而沒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的話,將很難長期存在。即使是那些快速崛起且最終存活下來的大牌企業,雖然笑到了最后,但終究也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后續創新能力和利潤水平都不太高;而那些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的企業,則成為了行業的犧牲者。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從單點優勢的競爭向整體優勢的競爭過渡,企業要想取得持續的成功,必須創新經營模式。
商業的本質規律是尋找機會。30年前中國商業的機會主要表現在空白填充方式上,企業只需在研發設計、加工制造、渠道推廣等價值鏈上找到個空白的切入點,就可以生存和發展。這種單一戰術層面的立足點,自然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競爭力,容易被模仿超越和替代;而未來企業則必須依靠商業模式創新和資本聯姻,從價值層面、從戰略系統層面去獲得制高點,建立高附加值,高介入壁壘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才能贏得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企業效益才能獲得長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