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好聲音》重新點燃本土音樂類節目的競賽火焰之前,上一波的相互廝殺要追溯到7年前了。2004年湖南衛視(微博)打造的《超級女聲》紅遍中國,待比賽舉辦到2005年以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為代表選手的第二屆時,決賽之夜的收看觀眾一度直逼3億大關。
這之后中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娛樂風暴,各種選秀類節目層出不窮,各檔節目的同質化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這其中也不乏諸多以低級手段吸引觀眾眼球的節目。
對于許多節目的頻頻觸犯道德底線,與社會主流意識相沖突,觀眾早已麻木。2011年9月,湖南衛視宣布停辦下一屆《快樂女聲》,加之在廣電總局“限娛令”的幾番調控之下,音樂選秀類節目驟然降溫。
但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雷蔚真看來,音樂選秀類節目還是大有市場的。“觀眾當年對《超級女聲》那么強的互動性,以及對音樂類節目的熱衷,都表明觀眾對這類節目是有需求的。”
只是,在同質化以及各種限令之下,觀眾迫切需要一臺更具新穎與貼近生活的節目。這也解釋了《中國好聲音》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原因。
“在早期幾乎都是專業的音樂類人士的選秀節目,沒有大眾、草根的,現在面向草根真人秀的甄選無疑能使得節目回歸到本真,即藝術本質,文化永遠是在供求關系的變化過程中變化,節目也要應對這樣的變化。”尹鴻認為。
《中國好聲音》的原版荷蘭《The Voice》在給中方的產品說明書上花了二十多頁強調了“聲音是節目唯一的要素”。臺上沒有精致的妝容、沒有華麗的臺服,所有的一切只與聲音有關。
如今,《中國好聲音》又猶如當年的《超級女聲》那樣,掀起了新一輪音樂類節目的廝殺。遼寧衛視的《激情唱響》、山東衛視的《天籟之聲》、深圳衛視的《清唱團》,以及云南衛視的《完美聲音》和青海衛視的《花兒朵朵》,都在這輪廝殺中角逐。但目前依然是《中國好聲音》領跑著。
從早年火爆的《超級女聲》,到去年大熱的《中國達人秀》,以及今天的《中國好聲音》,這些大紅大紫的節目無不模仿或引入版權自國外的節目。中國自己的節目怎么了?
雷蔚真指出問題的所在:“中國文化創意創新能力整體上是比較匱乏的,沒有幾個特別合格的人才。”
“原創節目需要有土壤,豐富多元的文化和自由奔放的心靈,但我們沒有這樣的土壤和基礎,”復旦(微博)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陸曄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分析,“當然還需要完全開放的文化創意市場。”
而在尹鴻眼里本土不光缺乏創意,創意轉變為節目形態需要一系列的檢測、實驗和開發,需要有專業的工藝流程來支撐它,中國需要具備專業模式的公司才可以,但現在少有人來做。
面對這樣的局面,《中國好聲音》節目宣傳總監陸偉覺得眼下中國的節目制作最需要的就是學習,向國外成功的經驗學習,《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的誕生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我們的電視產業和國外的差距很大,我們的發展時間短,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學習縮短差距,通過達人秀的打造我們學習了制作真人秀節目的經驗和團隊分工,我們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就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