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兵團》課件大綱
中國自古穩定重心于西北,可謂新疆穩則中國穩,中國穩則亞洲穩,亞洲穩則世界穩,其作用非凡。在祖國西北邊陲——新疆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支世界上唯一稱之為“兵團”的隊伍正是履行于西北“屯墾戍邊”使命的一支特殊隊伍。然而,多數人并不了解兵團,冠以神秘。其實,從古至今,新疆一直都有“兵團”的存在。現在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是在古代和近代“兵團”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而建成。
早在公元前102年,西漢王朝的統帥漢武帝,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討伐城郭國大宛(今哈薩克斯坦境內),但由于糧草和軍需準備不充足而慘敗,數萬大軍敗退敦煌后只剩千余人。李廣利給漢武帝匯報中說:士卒不患戰,患饑。次年,漢武帝不堪其辱,決定再次派遣李廣利二伐大宛。由于二伐大宛時,除糧草供給充足外,朝廷還委派校尉在新疆境內(古代西域城郭國焉耆輪臺與龜茲之間的渠犁)實施“屯田積谷、應對邊事”,此次討伐大宛一舉成功,而且還威震西域,絕大多數城郭諸國紛紛響應,對中央王朝附屬稱臣。
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派鄭吉擔任首任西域都護,帶領1500余名官兵,在輪臺(今輪臺縣)開始組織屯墾戍邊,首次正式將“屯田”應對“戍邊”作為中央王朝的重要戰略。可以說,這就是新疆歷史上中央政府設置的第一個“建設兵團”。此后,“建設兵團”在新疆這片土地上一直沒有中斷過。
西漢的屯墾戍邊為新疆社會大發展和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東漢時期,新疆地區與中原“三通三絕”,但始終在中央政府的有效統治下。公元29年,東漢冊封康居人為西域大都護,統御西域各國。此后,班超出使西域,重開屯田。公元87年班超大敗龜茲等城郭國聯軍五萬人,一戰定西域。第三年班超出任西域都護,立府衙它乾城,再次推進屯田戍邊。東漢在西域建立八處屯田區:東疆有伊吾、柳中、高昌、金滿;南疆有疏勒、于闐、精絕、羅布泊,且發展起冶鐵、制陶等手工業,引進中原地區的“二牛抬杠”耕作方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王朝在西域仍設西域長史、戊已校尉,繼續屯田。公元222年,曹魏在哈密以南設伊吾縣,隸屬敦煌郡,首次在西域實行郡縣制。期間,西域“遣使朝貢”曹魏政權的國家計有:龜茲、于闐、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焉耆、危須、樓蘭、精絕等。
公元317—327年,前涼在樓蘭屯田,因塔里木河改道,缺水嚴重,西域長史府遷至羅布泊以南之海頭繼續屯田。公元445—609年,深受漢文化影響的部族吐谷渾控制鄯善、且末等地,發展屯田,使這里成為吐谷渾國的重要屯戍基地。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在樓蘭、高昌、尼雅、伊吾、且末等地屯田戍邊。
自608年開始,隋在西域屯田,屯田地區分布在伊吾、鄯善、且末幾處。公元618年唐朝立國后,于公元642年開始統一西域,設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在東疆設立伊、西、庭、沙四州;在南疆設立焉耆、龜茲、疏勒、毗沙四都督府,轄34州;北疆設昆陵 、金山等三都護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由其首領自治的羈縻府制度,并大力推行均田制、租佃制、租庸調制、屯田制等經濟制度,促進了新疆地區經濟社會空前繁榮。唐朝對西域161年的統治,先后在西域和中亞,發展起了11個屯田區,其中,北疆4個,南疆6個,中亞1個。唐朝在新疆的屯墾戍邊開劈了新疆社會全面發展的新天地。
五代十國及宋、遼、金時期,高昌回鶻國在高昌、焉耆、龜茲等地承接了漢唐屯區,發展農耕。于闐王國李圣天依然與中央王朝保持密切聯系,并在南疆地區大力發展屯田戍邊。而遼在新疆各傳統屯區按田畝征稅,在中亞按戶頭征稅,漢唐以來的屯田影響,已使新疆定居民越來越多,于闐蠶絲、溫宿大米、高昌棉花、伊吾甜瓜等農作物均已馳名。
蒙古統一新疆后,新疆屯墾再度興盛。元朝政府在西域興辦屯田,統一貨幣,興辦手工,賑濟災民,耕地面積也有所擴大。 元朝西域屯田的規模和分布,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共有八個屯田區,有軍屯2萬人,民屯3.7萬人,墾田約150萬畝。
公元1368年,明立元亡。1387年,明朝統一中原,與西域各國長期保持朝貢貿易。1406年明設哈密衛,建立西域軍政合一地方政權 。
公元1759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完成西域統一大業。在設置“ 伊犁將軍”最高統帥,轄北、中、南三路外,還在伊犁建立惠遠、寧遠、惠寧、熙春、綏定、廣仁、瞻德、拱宸、塔勒奇九城,初步實行“建城戍邊”。在此期間,清朝也組織全國各省開展了“援疆”工作,使新疆建設得到快速發展。
清朝曾在東疆、北疆、南疆三個地區建立24個屯田區。尤其是1757年開伊犁屯區,軍屯達3000人,旗屯1.63萬戶,犯屯3000人,民屯538戶,回屯1.19萬戶,墾田63萬余畝;1758年開烏魯木齊屯區,有軍屯3600人,犯屯3200人,民屯6670戶,墾田30余萬畝。
清朝在新疆的195年屯墾,累計參加屯墾的兵勇有12.67萬人,民丁3.75萬人,回丁4.3萬人,犯人0.92萬人,包括兵勇、民丁家屬在內,全疆有48萬余人參加屯田,超過歷代屯田人數之和。屯墾軍糧自給有余。在左宗棠四次上書后, 1884年11月17日,清廷正式批準建立新疆省。
期間,謫戍新疆的林則徐等,赴南疆各地考察、興修水利,大力發展屯田。截止1850年,全疆新增耕地125萬畝,其中南疆72萬余畝。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全疆總人口2162003人,耕地10554705畝。清朝時期的新疆“建設兵團”,為新疆社會迅速轉型成為相對文明奠定了基礎,也為新中國新疆兵團的建設提供了系統的智力支持。
民國時期,楊增新、盛世才等軍閥統治新疆,依舊重視“屯墾戍邊”戰略的推行,確保了新疆的相對穩定和安全。
1949年10月末,王震率部進軍新疆,并得到國民黨新疆主席包爾漢、新疆警備司令陶峙岳率部起義的支持。王震認真研究了古代和近代新疆屯墾戍邊歷史,全面吸收經驗精華,部隊進駐天山南北各地當日,鞍馬未頓,就開始開荒造田,實施屯墾戍邊,做到一手拿槍,一手拿鎬,邊戰斗邊生產,發揮戰斗隊、工作隊、生產隊三個隊的作用,剿匪平叛,建黨建政,開展生產運動,進行土改還田于民。同時,還大力興修水利,興辦工業,發展交、建、商、貿和牧業、漁業等,并帶動全社會各族人民共同發展。其中,建設初期建起的八一鋼鐵廠等18座大型工廠全部無償贈送地方政府,兵團成立之前開墾的大部分好田好地都無償分給了當地農民。新疆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各族民眾真正享受到當家做主人的權益。
歷代屯田戍邊的“建設兵團”,是中央政府統一新疆地區的重要舉措,也是新疆地區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屯田戍邊極大地節省了中央政府在守邊、防邊方面的物資消耗,避免了由內地向西域長途運輸物資帶來的巨大消耗。歷代“建設兵團”對新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在亙古荒原上以前沒有人煙的洪荒之地開辟新田、興修水利、修建城郭,為后世各族居民的聚居奠定了基礎。在新疆地區傳播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為各個階段和時期的先進技術傳入新疆提供了平臺。
古今兵團無論在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衛生、教育和穩定等各方面,起到了直接的保障性作用;還是在文明傳播、各項生產建設和興邊、富邊、強邊等方面,都起到了示范性、引導性、推動性、扶持性的作用。
《解讀兵團》以歷史為主線,采用通俗易懂的解析方式,系統解讀古今兵團,為受眾了解兵團歷史和現實成就提供了大量文獻和研究成果。
(作者:新疆阿拉爾市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 任新農 聯系1860997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