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很多所謂的企業大學大多缺乏可行性研究,也就是說它們在建立企業大學前往往很多問題都沒有加以全面和妥當的考慮,甚至連何謂企業大學都沒有搞清楚。于是,投入很大一筆資金建了企業大學,滿心歡喜從此便可以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員工,辦成一個學習型組織,最終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誰知,在大學開始運行后,一個又一個問題接踵而來,企業這時才發現辦企業大學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企業在建立企業大學時最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務必使企業大學和組織的經營戰略目標直接聯系。真正規范意義上的企業大學,籌建之前就必須考慮它與企業戰略目標之間的關系,并將為這種目標的服務由始至終地貫穿在企業大學的整個運行過程中。從這種意義上看,企業大學并非純粹的培訓實體,它必須依托于組織的長遠戰略并始終為其服務。
可遺憾的是,中國的企業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跨國公司將其各自的企業大學“移植”到中國來,很多企業感到眼前一亮——將企業培訓冠以“大學”的名號,聽起來如此榮耀和莊重!于是,我們的企業終于耐不住性子,趨之若騖。一夜間,“
企業大學”的牌子在神州遍地可見。結果可想而知,由于企業缺乏對企業大學深入的了解、良好的準備、完善的規劃,其倉促、盲目導致了很多企業大學失去了原本應該起到的“神奇”功效。
的確,大學是神圣莊嚴的,但在這塊神圣“牌匾”之下的國內企業大學卻只能讓人扼腕嘆息。我們總結過目前國內企業大學幾種不同形式的“徒有虛表”,具體如下:
1、“渾然不知”型:
企業根本沒有意識到企業大學和培訓中心有什么不同,索性就直接將原來的培訓中心更名企業大學,可是培訓的內容、方式都絲毫沒有改變,企業卻又渾然不覺,自得其樂,直到企業大學在危機中觸礁。
2、“掛羊頭賣狗肉”型:
部分企業面臨著上市、融資等形勢,為了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信譽度,于是建起了企業大學。這一類型的企業至少還知道企業大學不同于傳統的培訓中心,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沒有給予企業大學以任何實質性的改變,這種做法很有幾分“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
3、“空中樓閣”型:
這一類企業的做法聽起來很滑稽,它們連完善的培訓中心、培訓體系都沒有,可公司經營得還不錯,改善辦公環境時建起了幾幢大樓,空閑下來一幢大樓實在沒什么用處,于是趕時髦掛起了“企業大學”的牌子。大樓再好看,里面終歸沒有實質性的東西。企業大學也需要擁有精良的物理設施,但其關鍵在于利用這些優良的物理設置建構一種持續的學習過程,內容永遠比形式更勝一籌。
4、“沖動”型:
公司的高層管理層看到了別人企業大學的欣欣向榮,一時沖動決定建立企業大學。他們也許知道企業大學和培訓中心的區別,但卻沒有全面考慮甚至完全疏忽掉了企業的現狀。接下來,人力資源部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高層的“沖動”造成了企業大學的失誤。
5、“騎虎難下”型:
相比前面的類型,此類型的企業主觀上對企業大學的認識和做法還不錯。它們知道了企業大學的關鍵,而且原有的培訓中心體系也還很完備。可是,問題在于它們并沒有摸準“如何有效建立企業大學”這根脈,在實際操作中問題一一浮現,企業發現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卻又騎虎難下。
不難看出,國內企業大學的現狀很像混亂的“大雜燴”。我們的企業必須意識到,距離真正意義上完善、規范的企業大學,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在耐心的摸索中走下去。企業在上企業大學之前,其實可以先上協同管理平臺,KM系統中可以無縫對接E-learning平臺,用E-learning來策劃,組織,管理,實施培訓活動,然后著重于在經理主管中推行TTT培訓,建立內部講師隊伍,當虛擬的企業大學建設的卓有成效了,再正式的開展線下企業大學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