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民企發展戰略組織管控項目:這個項目我僅參與很短的前期診斷與匯報階段,但卻是我開始接觸到管理咨詢診斷思考的入門項目,也是我下決心要潛心學習與掌握管理咨詢知識體系的觸動點,因為我第一次受到了管理咨詢專家的強烈沖擊,那種舉重若輕與信手拈來的談笑間天下大事已定,至今仍畫面般一一浮現在眼前。而我進入這個項目組第一次開始輔助撰寫診斷報告,并能夠參加匯報會聽現場辯論與講解,又是經歷了成長道路上不能回避的一個環節。
能夠進入這個項目,我心存感謝。在咨詢顧問集體調度指揮的管理模式下,咨詢顧問如果能夠獲得進入項目的機會最關鍵就是要有自身較高的專業能力,而我那時只是剛進入公司的實習生,且學習的又不是管理學或MBA,結果可想而知。沒有項目經理愿意帶我進入項目,因為進入項目就要產生項目的人員成本,一個對項目沒有貢獻的咨詢顧問是很難獲得機會垂青的。是公司一位高層領導看我整日在空蕩蕩的顧問辦公區一個人孤零零坐著無所事事,去給我爭取了一個進入項目鍛煉的機會,我才得以在這條管理咨詢的道路上看到了成長的大門。
項目的背景:投資人資本金非常雄厚,但企業經營效益很差。在此前提條件下,企業高層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規劃企業的未來并提升銷售業績,甚至也不排除部分業務轉型或退出的可能。我們咨詢師就是要運用結構性與系統性的戰略思考邏輯與分析、協助企業家對企業的現實與未來進行思考。這個項目以戰略與市場營銷為切入點,以企業自身運營管理能力與資源為審視前提,以協調平衡高層人力資源管理權限與管理結構為基礎,以企業未來走向選擇為決策關鍵。項目前期做得大開大闔、波瀾壯闊,而項目后期做得又是那么的小橋流水、潺潺細流。現在回來想想那時那景那人,頗多感觸。
這個項目我第一次接觸產業研究框架體系,對于一個沒有任何企業或產業概念的咨詢顧問而言,如何面對浩瀚的信息海洋去整理提煉產業論點與論據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好在堅持了下來,我也知道了行業集中度、產業周期、競爭趨勢等等專業術語。我第一次接觸并使用企業標桿對比研究,曾經天真的認為這個工具方法是企業診斷管理的靈丹妙藥,因為比較才能顯示出差距。后來我逐漸修正了我的這一看法:企業自身成長與發展壯大自有其內在的核動力,標桿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一種不能的視角去審視企業自己,但是要是因為別人的成功而否定自己的成績,那就得不償失了。標桿研究不是未來全面效仿,而是未來在企業的戰略思考過程中,可以運用這個方法去研究競爭對手,尋找差異點并進而構建自身的競爭優勢與防御體系。我第一次瘋狂去收集大量的咨詢報告、文章資料以及各類課件,雖然大多只是走馬觀花的瀏覽而且提煉不出來什么自己認為需要的東西,但是收集的過程已經讓我覺得自己開始像個咨詢顧問了。我第一次產生了自己想獨立完成一個項目診斷報告的沖動,因為覺得很簡單。現在回頭看那時候以為將客戶的管理表現與經營表現按照分析框架填上去就完成了診斷分析,想法實在是簡單與可笑,如何切入分析要害、如何組織語言、如何調整“故事線”、如何尋找輔助論據,無論哪一點都是建立在對企業運營管理系統全面認識與思考的角度上,再結合行業趨勢、企業家思維偏好、競爭對手的動態把握才可以把診斷報告完成的有理有據、有血有肉。我第一次感到成長的巨大差距與失落,因為與企業家團隊溝通會議結束后,項目總監讓我按照會議討論的思路與結論整理成一個PPT文件,結果20多頁的報告他只使用了一個圖表形式,我崩潰了。而項目所有人都很難說服的企業家,項目總監用幾張PPT最終讓他真正審視了自己的企業,最終決策了一個項目伊始誰也沒有料到的選擇方案。也正是這個項目,讓我徹底放下來所謂法律精英那點可憐的清高,以前輩高人為榜樣,立志沉入泥土十年不抬頭,把自己青春與身體豁出去,拼得一身寡也要學有所成。
這個項目給我的幾點體會:在深入管理咨詢龐大的知識領域之初,掌握必要的管理咨詢工具是必須的,但是如果沒有徹底清楚這些工具的應用假設條件以及產生的背景環境,簡單的生搬硬套往往是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的。等到弄懂企業管理脈絡分析手法之后,工具就不那么重要了。管理咨詢入化境,大象無形,無招勝有招,雖然我還沒有到那個境界,但我似乎已經窺探到了那扇門,并一直向其奮斗;在入行之初要善于去聆聽、總結前輩高人的語言,并要去認真分析他們語言背后的思考方式,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并以其為榜樣去努力充實自己、錘煉自己。(資料來源:管理咨詢師成長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