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健才
前言: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在利率管制的環境下成長,與發達國家完善的金融體系相較,經營模式簡單,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等問題較為突出。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迫切要求我國商業銀行積極主動的創新發展。利率市場化是促進我國金融業創新發展的有效催化劑,當然,商業銀行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參與者,是對利率變化極為敏感的市場主體,利率市場化將給商業銀行帶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未來,在這樣的環境下,抓住機遇,認清問題和挑戰,實現機遇與能力的平衡發展尤為重要!蔣健才老師從其觀點(中國平衡預測法)出發,對利率市場化下的機遇與挑戰及應對戰略做出了如下的分析:
機遇:
“自由”的機遇
脫去的“枷鎖”,“自由”的天空。與長期以來的利率管制環境相較,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可進一步擴大經營自主權,確立自主經營地位,確立獨特的同業競爭地位。商業銀行的經營機制也將因此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這種改變下,商業銀行更能結合自身發展實際,突出機制的優勢地位和市場競爭力。
創新的機遇
金融創新是利率市場化的一種重要動因,而利率市場化也將為更高層次的金融創新提供了市場環境。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也是金融管制放松的過程,這可以為金融創新和業務擴展提供必要條件。在利率管制的環境下,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受到了較大程度的抑制。
環境的機遇
從宏觀戰略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也是促使金融市場由低級層次向高級層次轉化的過程,其最終的目的是形成一個高級完善的金融市場。而這個高級完善的金融市場在形成階段及初級成型階段,都處于一種“陰極點”狀態,在這個階段里,其蘊含了無限的可能和發展機遇。善于發現并抓住機遇,將對金融機構的壯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
市場的機遇:
在利率市場化之前,我國各級商業銀行基本處于同質化的競爭格局,而忽視在銀行規模、資金成本、目標客戶、風險偏好等方面的差異性,市場利率化將促使商業銀行注重起這些差異,并充分揚長避短,術業有專攻,形成差異化的競爭格局,而差異化的競爭格局在初始形成階段,將帶來商業銀行的重新定位選擇機會,而這種機會由于伴隨著市場的重新分配,將能夠使商業銀行在成熟考慮,鄭重選擇后,向著對自身發展有利的定位順利前進。
未來國際化競爭的“緩沖“機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金融市場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我國金融機構參與國際化競爭已經是迫在眉睫!但我國與發達國家成熟的金融體系相較,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未來的競爭,是立足全球化的競爭,在這樣的競爭形勢下,想要在未來的金融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首先就必須使自身足夠的強大和完善,利率市場化,正是加快這種強大和完善的有效練兵場,通過這樣的練兵,促進我國金融機構的升級和完善,在全面參與到國際化的競爭之前,擁有了一個適應和轉型的過度時期。
未來國際化競爭沖擊的“防御“機遇:
隨著金融市場國際化,發達國家成熟的金融體系涌入我國,必將對我國造成猛烈的沖擊,如果持續保持著傳統的模式,在沖擊時,我國金融機構的市場必將大面積的快速喪失。利率市場化,正是促進我國金融機構管理水平提升、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有利動因,在沖擊的大潮來臨之前,首先穩固住自有的市場,是我國金融機構必須抓住的利率市場化的機遇。
挑戰:
商業模式挑戰:
與長期以來的利率管制環境相比,利率市場化后,將對商業銀行存貸款的傳統經營模式造成強烈的沖擊。對以大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批發貸款為主要資產形勢,以存貸利率差為主要收益來源,以規模大小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商業銀行商業模式將受到嚴峻的挑戰。
風險挑戰:
與利率管制環境下利率波動相對平穩的特征相比,利率市場化后,利率受市場供需關系影響而波動頻繁,將導致銀行成本和收益的不確定性增加。
同時存款利率的上升,由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以存貸利率差為主要收益來源,為維持發展所需利潤,迫使商業銀行將目光投向那些高利率的高風險項目,這也將導致銀行貸款投放的風險增加。
貸款風險挑戰:
利率市場化后,對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定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定價意識淡漠、貸款風險定價機制不完善、貸款風險定價監測及后評價機制不健全、相關人才短缺等,將致使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將面臨貸款風險定價的挑戰。
同業競爭挑戰
我國金融業雖然歷經了較長時間的發展,但由于一直處于利率管制環境下,可以說是處于1/3市場狀態,從而導致其經營模式的簡單和管理水平的相對較低,故而其保持著“簡單樸素”的經營面貌。由于存款作為我國商業銀行生命的所在,在短時間內將難以改變。在利率市場化后,圍繞存款爭搶的同業競爭將愈加激烈!
盈利挑戰:
上文提到,存款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生命線,隨著利率市場化,為爭取存款,上調存款利率是重要且快速有效的手段,而不斷上調的存款利率,將不斷增加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對以存貸利率差為主要收益來源的商業銀行而言,傳統盈利模式的盈利空間將不斷被壓縮。
更大的壓力:中小商業銀行
由于中小商業銀行自有資金不多,也無模式單一,風險管理水平較低等,在利率市場化中將遭受到更大的沖擊。
應對與建議:機遇與能力的平衡發展
遠見為發展之先
從市場競爭中勝出的最重要先決條件就是要有遠見!與利率管制環境下的“高枕無憂”不同,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必須更加自主的關注市場發展趨勢。
【筆者早于2011年開始意識到利率市場化的趨勢,并認為在利率市場化趨勢之后,遠見將成為競爭最重要的先決法寶,故而在原本的“中國平衡預測法”(蔣氏平衡分析法)基礎上,深入研究衍生出了“蔣氏平衡周期圖解趨勢預測分析法”,以專門用于金融領域的分析研究方法論,并經過了大量實踐驗證其科學性。(詳見筆者的《蔣氏平衡周期圖解趨勢預測分析法》一文)】
從戰略轉型開始
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場化,這是我國金融市場的一次大變革,相應的,商業銀行的發展也需要一次重大的戰略轉型,以適應新形勢下的新發展需求。包括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導向;從較為單一的盈利模式轉型多元化盈利渠道;從以存定貸轉向以需為準,適當負債。
服務對象轉變與創新:
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根本上還是對客戶資源的爭奪,在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應更加注重對客戶的重新審視和定位,要抓住服務對象的轉變趨勢,才能更好的抓住發展機遇。(詳見《中國金融主要服務對象變化趨勢及應對戰略》)
以零售銀行業務為抓手,推動銀行盈利結構轉變
與批發銀行業務相比,零售銀行業務更注重的是專業服務和智力的投入,其受利率波動的影響較小,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以大力發展零售銀行業務為抓手,推動改變銀行的收入結構。
搶抓市場:
隨著利率市場化,推動銀行盈利結構轉變,在轉變過程中,金融機構應大力發展那些不易受到利率波動影響和不占用銀行自身資金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
術業有專攻
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更應突出自身的特色發展,在揚長避短的基礎上考慮轉型升級,例如:大型銀行向金融集團邁進,股份制銀行進一步突出特色,中小銀行向區域銀行、社區銀行、村鎮銀行、產業銀行等轉型。
以“平衡”為總則
所謂平衡才可持續發展,在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必須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存貸款利差明顯縮小,面對巨大的生產和發展壓力,銀行要克服信貸投放的沖動與盲目,做好風險與收益的平衡,特別是在向高風險、高收益項目投資時。
以“集群”化為依托
利率市場化后,我國金融機構更應注重集群化發展的優勢,這里強調的是“集群”,而非“集聚”,集群具有降低經營成本、人才匯集、創新激發等優勢,可以說在利率市場化之后,伴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深入開放,以金融產業集群為發展依托,將能有效幫助我國金融機構平穩度過利率市場化的危機期和有效應對國際化競爭的壓力。(詳見《金融產業集群分析預測》)
以上為筆者信手之作,或有不周不善之處,進一步詳細請見筆者的課程“利率市場化下的機遇與挑戰及應對戰略”。
作者介紹:資深行業預測專家,中國平衡預測法創始人,蔣健才老師,積二十多年之精心研究,獨創蔣氏平衡分析法。
二十多年來,蔣老師的平衡預測法,以其預測的科學性,準確性,實用性和普及性而享譽各行各業。
中國平衡預測法,凝聚了我國歷代先賢之智慧,結合當代科學之辨證,對社會形勢,市場變化,市場需求,應變韜略,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戰經驗。多年來,為政府部門,行業,企業作出準確的診斷。指出行業存在之問題,提出解決之辦法,指點迷津,出謀獻策,先知先覺,命中率高,屢奏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