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由中山大學組織的“惠州市碳達峰碳中和及耗能雙控專題培訓班”在中山大學紫荊園拉開帷幕。18日上午,蔣健才老師受中山大學聘請為培訓班學員講授“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環境下的產業布局”主題課程,課上除了理論知識講授外,還進行了深度的問答互動,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深受學員喜愛和好評!
碳達峰碳中和是在倒逼產業轉型升級,而轉型升級早已是大勢所趨,所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并非改變了產業發展環境和產業布局策略,而是加速了產業發還環境和產業布局的本來趨勢,這一加速固然引發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陣痛,但是也無形中有力助推了創新創業的健康發展,使具有有效創新價值的項目、企業不被淹沒在龐大的傳統產業體量之下,并且也促使資本將目光轉向新興產業、高新技術行業等,給予了創新創業、高新技術以更多、更好的機會。
在踐行碳達峰碳中和改革中,區域經濟發展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是“短期生存和中長期發展的平衡問題”!一直以來,傳統產業、傳統能源結構構成了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柱,而碳達峰碳中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傳統發展的支柱結構,形成新的支柱,在此置換升級過程中,勢必會影響區域經濟短期發展形勢,這種影響視區域經濟本身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基礎而或大或小、或重或輕。因此,區域經濟在“雙碳”目標改革進程中,務必要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本地特色的“雙碳目標”下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思想、系統、路徑和抓手,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是拿來主義,否則勢必會對區域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造成損害,甚至傷筋動骨!
對于碳達峰碳中和的產業改革中,已經成熟完善的傳統發展模式是最難以割舍和改變的,而技術、金融、人才、創新等又成為順利轉型升級的攔路虎!一方面是傳統模式下帶來的完善穩定的發展速度,另一方面是改革升級所面臨的關鍵要素空缺以及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這也是為什么一直以來轉型升級推進緩慢的主要原因,不過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確定,結束了轉型升級一直以來緩慢拖延的進程。蔣健才老師認為,區域經濟要妥善處理發展和轉型升級的矛盾,就必須把握兩個核心:第一是創造增量,優化存量,以平衡區域經濟“雙減”壓力和風險;第二是“智庫+平臺”、“五入園”體系,以改變轉型升級關鍵要素欠缺的窘境。
在盡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改革發展策略中,有效創新是核心,這種創新既包括研發設計領域的創新,也包括發展模式、行業模式的創新;產業鏈有效串聯,實現產業鏈內循環和外循環的平衡是關鍵,只有有效的產業鏈串聯才可能衍生出良好的創新鏈和價值鏈,只有形成產業鏈內循環和外循環平衡才能夠實現與創新鏈、價值鏈的融合,只有三鏈融合,才能完成產業轉型升級目標;園區升級是抓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基本已經形成了以產業園區為單位的產業集聚發展模式,產業園區的形態、層次對產業發展影響極大,產業與園區某種意義上甚至是一體兩面關系,因此優化產業園區頂層設計,制定合理的戰略規劃,并以此為依據,創新招商引資模式、方式,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區域經濟產業布局勢必要加速由量變到質變的進程,蔣健才老師提出了產業布局的思想(三個平衡)、系統(智庫+平臺)、路徑(精準定位四維,高地—基地—腹地鏈條)、抓手(五入園、四給)。
最后,課堂進入了再一次高潮——學員問答環節。各位學員們紛紛就各自工作中遇到的實際難題、問題向蔣健才老師提問,蔣健才老師予以一一地針對性回答,獲得了與會學員的高度好評!最終,在戀戀不舍的氣氛中,本次課程圓滿落下帷幕!
蔣健才老師:產業智庫專家、戰略規劃咨詢師、區域經濟定位研究學者、產業集群研究學者、商協會研究學者、中國平衡分析預測法創始人。
蔣健才老師專注產業經濟(產業園、開發區)研究與實踐十余年,曾為數十家各類大中小開發區、產業園、創意園、孵化器等提供咨詢規劃服務,廣受好評!被稱為既具理論高度、又具實戰深度的產業經濟(產業園、開發區)發展創新智庫專家。
現任職務:廣東省華商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廣東省社會政策研究會趨勢預測專家、廣東省金融創新研究會趨勢預測專家、珠三角灣區國際創新聯盟智庫首批專家、廣州歐哥馬戰略咨詢研究所所長、廣東省自然醫學研究會高級顧問。
主講課程
一:市、縣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產業鏈串聯)
二:開發區/產業園區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園區建設)
三:企業創新/轉型升級/平衡戰略
四:產業集聚/產業集群
五:行業趨勢預測與應對
出版書籍:
2014年成書出版《遠見,行業大預測》
2016年 6月出版《布局,一帶一路下的區域產業經濟路線圖》
獨創中國平衡預測分析法:
獨創中國平衡分析法,以遠見導航、平衡掌舵、創新揚帆三大理論精髓,把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多年來,服務于政、企事業單位,成績卓著!在《遠見》上《布局》,在《布局》中《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