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是一個顛覆的時代。如果不具備互聯網思維,中國的經濟、文化都有可能被‘顛覆’。”日前,在杭州出席“第二屆浙江互聯網金融論壇”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產業金融辦主任潘峙剛如是說。
盡管互聯網進入中國不過20年,但是隨著阿里巴巴在美國紐交所IPO創造新的歷史紀錄后,人們愈加明顯地感覺到,互聯網的時代已經來到。這究竟意味著什么?
作為莫干山會議的分論壇,第二屆浙江互聯網金融論壇匯聚了一大波從莫干山上下來的嘉賓,他們與金融界、互聯網領域的青年才俊,圍繞“金融改革與互聯網金融”主題,深入探討傳統銀行業如何突破思維應對市場沖擊?
“新銀行”如何利用“新網絡”留住“新顧客”?
“銀行該怎么做,關鍵要看客戶群體是誰。現在客戶發生了變化,銀行自然也要改變。”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認為,如今銀行業的客戶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
在楊再平看來,如今中國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高凈值人群也顯著增加,同時創業群體也不斷增長,“尤其是阿里巴巴上市后,將激發大量創業者的創業熱情,一方面銀行業拓展業務的空間巨大,但是新客戶將改變傳統銀行的優勢。”
80、90后這批社會主力軍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日常生活與互聯網緊密聯系在一起,許多銀行業務也是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所以物理網絡數量多這一優勢對于傳統銀行來說正在被改變。過去,銀行物理網點越多,其優勢越大;現在,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新網絡已逐漸在取代傳統的線下服務途徑。
“互聯網具有突破時空局限、信息對稱等優勢,通過利用互聯網來完成銀行業務,將大大提高銀行業務的辦事效率。”楊再平說,通過互聯網完成工作,可節約十分之一至十六分之一的時間。同時,互聯網的大數據能為銀行提供準確的客戶信息,有利于銀行將最恰當的產品推薦給最適合的客戶。
楊再平提醒大家注意一個數據:2013年,網絡銀行的交易額是1106萬億人民幣,增長20%,其中手機銀行是12萬億元。雖然手機銀行業務量的絕對數字看起來不大,但看看增長就可以看到它的勢頭,其年增長率是248%。
“中國銀行業有20多萬個網點,這樣的實體網點會逐漸失去存在價值,至少是傳統銀行的實體網點會失去價值。當然,銀行還會說還有ATM機、銀行卡,甚至還有POS機。”楊再平說,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ATM機的存在價值也會失去,銀行卡的存在價值也會失去,POS機也會被取代,甚至貨幣的形態和存在方式都會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利用大數據優勢控制互聯網金融風險
互聯網金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到我們身邊,如今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已如雨后春筍般遍布神州大地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7月31日,國內共有互聯網金融企業1982家,市場規模近17萬億元。
“浙江的互聯網金融化、金融互聯網化趨勢已經非常明顯,除阿里巴巴外,近兩年還崛起了一大批互聯網金融知名企業,以P2P網貸行業來看,8月份浙江P2P平臺交易額約為47.9億元,占全國總交易額17.4%;傳統金融機構加快創新和轉型,互聯網化發展非常快,銀行業的離柜業務已經達到63%。”浙江省互聯網金融協會(籌)秘書長陳建可透露。
根據陳建可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浙江省互聯網金融從業企業數量超過200家,包括180多家P2P網貸公司、十多家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5家互聯網理財平臺以及10余家互聯網金融技術服務公司等。
然而,這只“風口上的豬”,卻屢屢出現跑路事件、倒閉潮現象,讓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問題成為人們的關注熱點。潘峙剛認為,作為新事物,互聯網金融存在很多問題,但不是不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控制風險健康發展的問題。
以P2P行業為例,它的現狀是擴張性和野蠻性,具體來說,2013年有70余家P2P平臺涉嫌詐騙、跑路。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10月以來,幾乎每天都有1家平臺陷入資金鏈斷裂或倒閉狀態;每10家P2P公司就有1家跑路,到2014年7月底跑路的P2P公司已有150家。
“目前,我國對于互聯網信貸、融資等業務尚未出臺明確的法規,因此互聯網金融實質處于法律的灰色地帶,這樣一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行為界定極為困難,很有可能越界觸碰法律底線。”潘峙剛表示。
從國際通行的實踐看,不宜對互聯網金融采取單一主體監管和機構監管的方式,而是應當加強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而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就是憑借科技手段,譬如利用大數據,實現功能模塊化監管和企業行為監管。
“大數據本身可以成為互聯網金融常態化功能和行為監管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建立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云服務平臺,可以通過大數據挖掘、發現、追蹤企業社會行為軌跡,進行項目投資價值動態分析、信用查詢等,從而達到社會化風險預警和管控目標。”潘峙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