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電商培訓師廖志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jackielzw
1號店迷途
7月23日,距離1號店兩位創始人于剛、劉峻嶺確切離職消息被爆出的10天后,1號店大股東沃爾瑪終于發布了一個初步的接盤方案:收購1號店剩余的全部股權,由沃爾瑪全球電子商務亞洲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王路來領導這家電子商務公司。
這在1號店內部已經算不上新聞了。早在幾天前,就有1號店內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透露,“王路接管應該是確定了的。”而兩位創始人把股權轉給沃爾瑪,也是員工們意料之中的事。從今年開始他們已經很少在公司出現了。
1號店
這10天里,1號店內部暗流洶涌。
“大批員工都在離職或考慮離職。”一位剛剛離職的1號店員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據他透露,1號店一直在招人,但“進來的沒有走的多”。在位于上海浦東新區的1號店總部,競爭對手和同行創業者們已把挖人的攤子擺到了大門口。“基本上工資都是翻倍的。”
“我們就準備去挖人。1號店是重災區,之前投資人也說,想挖人,去1號店啊!”某電商創業者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和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生死劫”一樣,這個現象也和阿里巴巴脫不開干系。
早在2010年,當時的天貓、京東、當當、1號店紛紛開始大舉擴張,電商企業們首先把挖人目標瞄向線下商超。幾年間,這些線下人員逐漸被培養得互聯網化,平臺間的人員流動也不曾間斷,尤其是1號店和阿里巴巴之間,就像連上了傳送帶的流水線,單向輸送,源源不斷。
“在華東地區能做得好的平臺,只有阿里和1號店了。離得又近。”有接近兩者的資深電商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阿里巴巴的類目運營尤其是食品類目,主要來自兩個渠道,線下商超采購運營和1號店。”
阿里巴巴離職潮后,這個情況變本加厲。2014年3月16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啟動公司在美國上市的事宜。在這前后,不少積攢了大量期權的阿里員工開始離職,其中,天貓和淘寶兩個阿里的“重災區”,也是吸收1號店員工最多的。
如果說,阿里巴巴的離職潮源于員工手握期權的安全感,以及阿里白手起家的創業文化讓老員工們個個胸懷野心感覺自己無所不能,那么,1號店的離職潮則恰恰相反。
在1號店,員工們沒有安全感,不僅因為不到20%的股權只為創始團隊所有,整體福利待遇不高,更多來自高管接二連三離職后,卻始終沒有誰告訴留下的人,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
“去年年底兩個VP離職,當時就已經開始傳創始人要離職,這種負能量就起來了,而且傳得很快。”有離職的1號店中層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農歷新年后,1號店的軍心開始動搖。“從過完年開始,公司不斷傳出有總監離職。打頭炮的是CTO,緊接著技術部就有很多人離職,慢慢的業務部的就開始都在動了。”該中層形容,曾經有段時間是“一周一個高管”,“這個頻率太快了。”
對于任何一個電商平臺,業務部門都是最核心的體系,擔負著公司銷售KPI的重任——當恐慌情緒延伸到這個部門,1號店就像被推倒了的多米諾骨牌,由上至下,潰散開去。
按常理說,一個公司的高層變化,對于執行團隊的影響不應該這么大,但1號店的問題在于,“他們拖得太久了!”上述離職中層認為,“員工層都基本知道了未來會變,公司卻一直沒有措施出臺,整個公司都沒有方向可打,時間一長,大家的信心就失去了。”
直到最近,代表沃爾瑪的1號店人事部門終于開始有所行動——“找很多員工談心啊,兩三個一組,聊一聊。”一位離職中層對界面新聞記者說。但是這已經來不及了。“士氣已經下去了。最好的點應該是去年底,那時就應該采取政策措施,來穩住這個盤子。”
更致命的問題是,直到現在,大股東沃爾瑪也沒能為1號店的員工們指明未來發展的清晰方向。
2011年5月,沃爾瑪正式入股1號店,并于當年年底增持1號店股權至51.3%。在宣布收購的新聞發布會上,時任沃爾瑪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麥克道(Mike Duke)曾明確表示,1號店就是沃爾瑪在中國的電商平臺,從此1號店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網上沃爾瑪”這個標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