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教練文化的風生水起,教練型管理的理念已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教練型管理火起來的原因個人認為他和目標管理作用于事側重管控、質量管理作用于產品和流程相比,更關注于人而且作用于人側重激發。而任何目標的達成、質量的控制、流程的管控終究需要人去實施和執行。 在近期的經營管理中,尤其是最近新員工的選拔和使用上,我發現人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80后90后的孩子個性較之60后、70后更加的張揚。他們不再習慣于聽命令、受控制。因此舊的、僵死的管理體系對之來說已經不再是清規戒律,而變成一種束縛和壓力。因此和世間萬事萬物一樣,先進的必然會逐步取代落后的。教練型管理興起就不足為怪了。 很多包括政府領導、企業老板、職業經理人在內的諸多管理者開始接觸教練文化。當然很多人接觸到教練文化是由走入一些培訓課堂開始的。在了解了一些教練技術之后,對之產生了興趣,感覺到新奇。覺得管理原來可以這樣搞。因為經過幾代人反復的研究、進化而成的現代教練技術簡單易學、易用。因此好多人在學習了教練技術以后,如同習武的少年,急著一展身手。但遺憾的是結果卻好似不那么盡如人意。來自員工和手下的聲音往往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很喜歡領導的這種轉變,有的卻覺得領導肯定最近受到了什么刺激。為什么在課堂上看了很好用的技術到了自己這里卻不太靈光。好像街頭促銷的好多稀奇古怪的新產品,別人用了很好用,自己買回來卻成了垃圾。 管理最終是一種實踐。任何的操作性的技術都像賣油翁說的那樣:“無他,唯手熟爾."降龍十八掌夠厲害、夠上乘了吧?郭靖剛學會的時候也是不太好使。所謂勤學苦練,還要多用,熟了自然能生巧。這是其一。其二也許是多年唯物主義教育的結果,我從來不癡迷,俗話說不迷信有些東西。就如世間沒有萬靈藥,教練技術的確好,但一不萬能,二不萬靈。教練技術究其根本是一種管理工具,而不是管理的全部。不是說有了教練技術,就不搞目標管理、不搞質量控制、不搞流程建設了。管理絕不是“一練解千愁”。因此第二點就是我們必須注意教練技術的使用環境。就是到底在什么時候?對什么人?我們應用教練技術。下面節選了他人的一段文字覺得契合了我對教練文化的理解。 作為教練型領導,我們需要知道在什么時候運用教練技術最有效果。而采用教練還是采用顧問引導或是指令、授權,不是由領導自身的喜好來決定的,是由員工、客戶的狀態 Ø 低意愿、低技能→指令 Ø 低意愿、高技能→教練(心態) Ø 高意愿、低技能→引導、顧問(技巧) Ø 高意愿、高技能→授權 本文主要是結合自己這段時間對于教練文化的學習和應用結合自己的一些體會有感而發的。 彼德魯克曾經說過:“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