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認為,2008年后美聯儲推行QE等超級寬松期間,美股等其他資產和美國通脹預期形成高度相關性,從去年美聯儲透露結束QE時起,這種相關性開始減弱,若以通脹估算,標普500的市值本該只有現在的一半,而與通脹相關才是美股的“天性”。現在的問題在于,今后是美股先恢復天性追隨通脹預期大跌,還是通脹先回升,和美股高估值保持一致。
德意志銀行(德銀)分析師Alekandar Kocic在周報中指出,2008年以來,全球央行應對危機的政策包括注入規模史無前例的流動性、將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的風險轉移到公共部門,降低波動率水平。由此產生的結果是近零利率和所有資產價格不再大起大落,各種不同市場之間形成高度相關性。QE的主要影響是一切都在體現美國通脹預期。通脹預期和平準通脹率釋放了避險和冒險交易的信號。
但這種強相關性只維持了五年,從美聯儲透露打算撤銷QE開始,這種相關性開始走向末路,多種資產之間的走勢開始分道揚鑣。這是QE交易解體的第一階段。事實上,雖然信用息差、新興市場股市、多種貨幣等資產與美國平準通脹率并無邏輯聯系,但美股有。所以持續至今的相關性脫節扭曲了美股與通脹相關聯的“天性”。這種持續錯配正體現了后金融危機時期QE對各類市場的深重影響。
Kocic進而提到,2013年以來,美元走強、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全球需求減少增強了通縮壓力,可美股還在上揚。如果用2013年以前股市與通脹預期的相關性作為參考,當前的股價盈虧平衡點應該增擴約1.5%。這意味著,美聯儲應該加息了,因為實際通脹已經超出聯儲目標水平。若以當前通脹水平估算,標普500的市值應該只有現在的一半。